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南極人”
會發(fā)現這經營范圍
也太廣了吧
從最早的內衣到
服裝、家紡、戶外用品甚至食品
這些“南極人”
是真的嗎
網友調侃稱
現在南極人不生產商品
只是吊牌的搬運工
沒有南極人賣不出去的吊牌
“賣商標”年收入13億
南極人一共授權了多少家店鋪呢
南極電商近期發(fā)布
去年年度報告顯示
報告期內
“公司合作供應商總數為1113家,其中主要合作供應商約500家;合作經銷商總數為4513家,授權店鋪5800家。”
▲南極人旗下部分品牌。圖片來源:南極電商官網
單從南極人利潤上看
授權是一門
不費力又賺錢的好生意
報告期內公司營業(yè)總收入為39.07億元,同比增長16.5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06億元,同比增長36.06%。
而在營業(yè)收入構成中, 31.76%為品牌綜合服務業(yè)務,金額約為12.4億元;1.68%為經銷商品牌授權業(yè)務,金額約0.65億元。品牌授權相關營收合計約為13億元,因而被業(yè)內稱為靠“賣商標”一年收入13億。
圖片來源:南極電商2019年年度報告。
這5800家店鋪
為什么愿意花錢給南極人
一位企業(yè)咨詢行業(yè)人士稱,對于一個小企業(yè)來說,擁有了南極人的光環(huán),意味著更多的流量和更高的溢價。
質量頻頻亮紅燈
消費者和市場可以作自己的選擇
但從市場反饋看
南極人的品控
早就亮起了紅燈
如據報道,在過去幾年中,南極人數十次登上市場監(jiān)管部門及消費者組織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
南極人運營模式
近日再次引發(fā)質疑
光明網發(fā)表評論稱
賣品牌不該只等于賣吊牌
?
可以確信的是,市場上的“南極人”產品與過去消費者心目中所期待的“南極人”品牌、品質,可能是兩回事。這是消費者在作出消費選擇時,需要有的常識判斷。而在賣吊牌行為愈來愈普遍的今天,“只看品牌”的消費風險也越來越高,消費者有必要剔除對品牌的盲目信任。
新京報評論稱
辜負消費者的信任
無異于涸澤而漁
?
就商業(yè)發(fā)展的角度而言,“南極人”的“授標”生意最重要的還是品牌價值,若要持續(xù)發(fā)展下去,要深耕品牌厚土,加強品控與監(jiān)督。但就眼下看,萬物皆可“南極人”的現狀,也很容易讓“南極人”陷入品牌價值不斷消耗-授權門檻不斷降低-品控越來越差的惡性循環(huán)。
良好的品牌形象往往要靠多年的積累,而要毀掉品牌可能就是一瞬間的事兒。大品牌如果只“授標”輕品控,既無法保證自己持續(xù)發(fā)展的根基,也辜負了消費者的信任,無異于涸澤而漁。
來源/綜合中國新聞網 光明論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