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和產品角力升級
眾多車企主攻混合動力 市場面臨重塑
□ 本報記者 岳 倩
5月28日,全球最大車企豐田和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第一的比亞迪均發(fā)布了混合動力技術的最新進展。豐田聯(lián)合斯巴魯和馬自達發(fā)布了面向電動化的全新燃油發(fā)動機,可適配油電混合動力和插電混合動力技術,體積減少10%~20%,熱效率提升30%。首搭第五代DM(插電混動)技術的秦L DM-i上市,聲稱發(fā)動機熱效率達到46.06%,百公里虧電油耗達到的2.9升,“一箱油”滿油滿電綜合續(xù)航達2100公里。
5月24日正式上市的東風風神L7,給自己貼上的標簽是“中國首個突破2000公里超長續(xù)航的混動SUV”。作為搭載東風混動技術最新成果——馬赫電混PHREV技術的首款新車,東風風神L7可純電、可插混、可增程。
早在3月24日,吉利汽車就發(fā)布消息稱,吉利雷神電混平臺新一代電混系統(tǒng)將會在年內發(fā)布,除了將最新一代混動發(fā)動機熱效率突破至46%,實現(xiàn)百公里油耗2升以下,更重要的是,電混系統(tǒng)滿油滿電下的綜合續(xù)航將突破2000公里。
…………
近段時間,多家知名車企憑借混動新品“你方唱罷我登場”,讓國內混動汽車市場迎來又一波高潮。
混動汽車上升勢頭迅猛
當前,新能源車風頭正盛,但產品種類的內部分化也在升級。今年以來,相比純電動車,混合動力汽車上升勢頭更猛,其更有效解決續(xù)航焦慮的痛點,2000公里之外逐漸成為新賽場。業(yè)內人士表示,隨著電氣化進程的深化發(fā)展,以及出于對中國復雜多樣的地理環(huán)境的考慮,低油耗和強動力兼顧的混動系統(tǒng)在市場贏得了一席之地。
2022年,被業(yè)內普遍稱為“混動元年”。這一年,雖然混動汽車銷量仍遠低于純電汽車,但同比增速大幅趕超。中汽協(xié)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達688.7萬輛,其中,純電汽車銷量為536.5萬輛,同比增長81.6%;但插電式混動汽車(PHEV)銷量為151.8萬輛,同比增長1.5倍。即便算上油電混合汽車(HEV),2022年混動汽車銷量同比增速也超1倍,強于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水平。
進入2024年,純電汽車增速放緩,但插電式混動汽車銷量依舊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中汽協(xié)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前4個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294萬輛,同比增長32.3%。其中,純電動車型銷量182.4萬輛,同比增長12.8%;插電式混合動力型銷量為111.5萬輛,同比增長84.5%。前4個月,純電動汽車出口33.7萬輛,同比增長4.5%;插混汽車出口8.3萬輛,同比增長2.3倍。
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當純電汽車告別高增長后,插電混動后來居上,已成為當下新能源車市場最大的增長動能。這也是越來越多的車企踏入混合動力領域的原因所在。
事實上,政策面也顯示出對混動技術路線的重視。2020年10月底,由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全行業(yè)1000余名專家修訂編制的《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發(fā)布,指出到2025年,我國混動汽車占傳統(tǒng)能源乘用車比例要達到50%。
市場格局正在重塑
除市場擴容外,混動市場的格局也在重塑。在2020年以前,我國混動汽車市場以日系品牌混動技術為主,如豐田THS、本田i-MMD技術為代表的HEV車型占據(jù)了大部分市場。但在2021年后,自主品牌集中發(fā)力,PHEV車型嶄露頭角。如今,在節(jié)能減排的雙碳時代背景之下,幾乎所有車企都已加入混動戰(zhàn)局。
在2022年初就宣布全面放棄傳統(tǒng)燃油車的比亞迪,是較早發(fā)力混動技術的自主品牌車企。從其近兩年的銷量結構來看,插混車型對比亞迪功不可沒。2022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超186萬輛,其中,插混車型銷量為94.6萬輛,占據(jù)總量的一半以上,也占據(jù)整個國內細分市場的半壁江山。2023年,比亞迪共銷售302輛新車,其中插電混動乘用車143.8萬輛,占其新能源乘用車總量的47.73%。除了比亞迪外,多家自主車企也已進行了混合動力賽道的布局,例如比亞迪的DM-i、吉利汽車的雷神電混、上汽榮威的DMH、長城汽車的Hi4、奇瑞汽車的C-DM等。自主車企扎堆布局,合資車企也加入“混”戰(zhàn),試圖搶得一杯羹。比如,在3月1日舉行的上汽通用汽車合作伙伴峰會上,上汽通用總經理莊菁雄表示,全新一代PHEV智電插混要做“合資最強插混”。2024年下半年,上汽通用與泛亞汽車技術中心自研的全新一代PHEV智電插混技術,將應用于別克GL8車型上。在今年1月中旬召開的一汽-大眾新春媒體溝通會上,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商務)副總經理聶強透露,正在自主開發(fā)全新的電動車型,目前技術方案已經基本確定,未來會實現(xiàn)全系產品的混動化。
“插混只是過渡技術,純電才是未來”,曾是不少業(yè)內人士對插混技術路線的判斷。對此,有業(yè)內人士認為,在當下的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這一判斷需要重新審視一下。也有人認為,車企只是著眼于眼前利益暫時選擇插混,一是出于成本考慮,且能拿到購置稅免稅資格;二是用戶城市通勤沒充電焦慮,限牌城市能享受新能源牌照指標。如果說新能源技術路線是一幕大戲,在純電、氫電等技術路線誰將成為終局之前,關于插混的續(xù)篇還遠未結束。在當前汽車轉型已經進入了多技術路線共存的發(fā)展階段,消費者擁有對產品的選擇權,勝負將最終由市場決定。
《中國質量報》【行業(y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