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根豆芽一塊豆腐管起
延安消費環(huán)境總指數連續(xù)3年位列陜西省第一
□ 張江濤 本報記者 王 梅 實習記者 賈潤梅
創(chuàng)新推行“一票通”“一票清”“食品安全你我同查”“凌晨五點半”等監(jiān)管模式;累計培育放心消費示范單位1514家,放心消費示范街區(qū)28條,各類市場主體參創(chuàng)率達到80%以上。近年來,陜西省延安市以“讓老百姓吃得放心、買得放心、用得放心”為目標,大力開展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全力改善消費環(huán)境取得顯著成效,延安市消費環(huán)境總指數連續(xù)3年位列陜西省第一。
讓百姓吃得放心
延安市圍繞食品生產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推行“一票通”制度,讓豆腐、豆芽、面皮等小作坊產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倒逼黑作坊產品退出市場,實現了產品來源可追溯、流向可查詢、質量有保證。目前,延安市“一票通”推行率達到100%。
圍繞食品流通環(huán)節(jié),延安市全面推廣“一票清”制度。該市要求食品批發(fā)企業(yè),特別是農產品批發(fā)戶在向餐飲單位和零售商銷售商品時,必須使用統一的“一票清”,市場監(jiān)管部門在餐飲和零售環(huán)節(jié)嚴格索證索票,構建了進貨源頭可溯、批發(fā)去向可查、零售終端可控、違規(guī)責任可究的追溯體系。
與此同時,延安市還創(chuàng)新開展“食品安全你我同查”視頻直播活動,各餐飲單位對照視頻檢查內容主動整改提升,引起強烈反響;在陜西省率先開展“明廚亮灶”改造,餐飲單位改造率達98%,改造數量和質量均居陜西省第一。
圍繞夜市早市食品安全,延安市市場監(jiān)管部門從一根豆芽、一塊豆腐管起,持續(xù)開展“凌晨五點半”食品安全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行為,早市夜市攤點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讓消費者買得放心
延安市通過重拳出擊,全力維護了消費者合法權益,讓更多消費者“買得放心”。
延安市相關部門深入開展轉供電環(huán)節(jié)加價治理專項執(zhí)法檢查,責成全市450家轉供電主體企業(yè)退還18909戶終端用戶1733萬余元多收電費。延安市市場監(jiān)管人員深入一線開展價格執(zhí)法檢查,嚴厲打擊疫情期間各類醫(yī)用保障物資價格違法行為。他們還聚焦教育、銀行、中介機構、行業(yè)協會商會、停車服務等領域收費問題,共檢查學校375所,退還多收費用26萬余元;檢查銀行機構13家,退還多收費用20.69萬元;對21家服務機構、53家行業(yè)協會進行監(jiān)督檢查,責令現場整改11家,約談協會3家;聯合城管部門對停車服務收費工作進行督導檢查,收繳相關責任主體罰沒款18萬余元。
同時,延安市全面規(guī)范市場經營秩序。延安市市場監(jiān)管部門對全市303家加油站的3186把加油槍、75家加氣站的530把加氣槍,商場、超市、農貿市場、快遞企業(yè)等領域使用的686臺地磅、8614臺電子計價秤進行免費檢定;對糧食市場、冬季煤炭銷售旺季使用的計量器具進行集中檢定校準。開展民生計量專項整治,對全市896家計量器具使用單位進行了執(zhí)法檢查,立案66起,罰沒款91.67萬元,查處一起加油站利用加油機芯片作弊案,沒收作弊的4臺加油機,處以罰沒款81.3萬元。
延安市還健全了消費糾紛化解機制。目前,全市已建立消費維權站2552個,覆蓋了90%以上的購物場所。2021年延安市共受理消費投訴7151起,辦結率100%,為群眾挽回損失783萬余元。
讓千家萬戶用得放心
在用藥用械安全方面,延安市以深化“藥品安全放心工程”為抓手,持續(xù)加大監(jiān)管力度,大力開展藥品、醫(yī)療器械、化妝品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guī)行為。2021年,全市共查辦“兩品一械”案件107件,較2020年增長105%,罰款41.29萬元,移送司法機關案件線索2件,藥品監(jiān)督抽檢445批次,合格率100%。
延安市相關部門采取“抽檢、反饋、約談、處罰、公示”五步工作法,深入開展群眾關切的建材板材、油漆涂料、兒童用品、學校用品、電線電纜等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檢查,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2021年,全市共查處質量案件39起,罰沒款103萬余元,抽檢工業(yè)產品425批次,不合格19批次,合格率95.53%。同時,延安市狠抓重點領域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在全市范圍開展鍋爐、電梯、壓力容器、起重機械大排查、大檢查、大整治活動,保障設備本體安全。
近年來,延安市強化部門聯動,累計培育放心消費示范單位1514家,放心消費示范街區(qū)28條,各類市場主體參創(chuàng)率達到80%以上。同時,積極開展放心消費宣傳活動,公開曝光典型案例,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創(chuàng)建“五進”活動,形成了放心消費共治共享新格局。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