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象臺
□ 胡立彪
新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24)將于2月8日正式實施。該標準修訂了一些防腐劑、食品用香料、加工助劑的使用范圍和限量,新增了一些甜味劑在相同食品類別中共同使用時的總量要求。該標準及時回應公眾關切,進一步為食品生產經營者劃清了底線,對推動食品行業(yè)朝著更加規(guī)范、透明、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增強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的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加工業(yè),這已是食品業(yè)界的共識。目前,全世界食品添加劑種類超過1.5萬種,我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近2400種。食品添加劑之用,既在于其可改善食品的感官品質,保持食品的營養(yǎng)成分,也在于其便于食品加工和生產。比如,添加苯甲酸及其鈉鹽等防腐劑,可以防止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從而延長食品的保質期,保證食品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添加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不僅可以防止食品氧化變質,還能保護食品中的其他維生素和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yǎng)成分。
不過,為食品工業(yè)發(fā)展及滿足人們口腹之欲立下汗馬功勞的食品添加劑,卻并未能贏得應有的“尊重”,多年來一直被一些人誤讀,乃至被污名化、妖魔化。盡管食品安全專業(yè)人士經常就如何科學認識食品添加劑進行正面引導,可謂苦口婆心,但民間的誤讀似乎并未因此消除,而每當食品安全事件發(fā)生,誤讀往往會進一步加深。
事實上,分析曾經發(fā)生的與食品添加劑有關的事件會發(fā)現,所謂的“有關”,并不是邏輯上的直接關聯,而多是人為制造的牽強關聯。這里的“人為”是指一些信息傳播者(包括部分傳統(tǒng)媒體及自媒體)將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劑劃上了等號,以至于人們長期誤以為是食品添加劑出了問題。在一次次牽強關聯中,食品添加劑的名聲被一點點敗壞掉。為區(qū)別食品添加劑與非法添加物,我國曾多批次公布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媒體報道中常見到的蛋白精(三聚氰胺)、蘇丹紅、吊白塊等,即在名單之中。
關于食品添加劑,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曾有一段非常中肯的表述:“幾乎所有的包裝食品都離不開食品添加劑。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是有益無害的,它使食品更豐富、更安全。而濫用食品添加劑是人的過錯,不是食品添加劑的錯?!?/p>
不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導致的“人為過錯”,通常有這么幾種:一些食品生產加工者缺乏食品安全相關知識,不懂如何使用食品添加劑,沒有按照相關法規(guī)標準添加;生產加工技術和環(huán)境條件較差,生產者怕食品出問題就多加防腐劑等添加劑;發(fā)現食物原料不新鮮,生產者試圖通過香精、調味劑來掩蓋原料的問題。這幾種濫加行為雖然都可能產生食品安全隱患,但隱患本身很少來自食品添加劑,而多是來自食品原料。
更需要引起重視的“人為過錯”,是一些食品生產經營者及媒體等信息傳播者對食品添加劑的偽科學、反科學宣傳。現在有一些自媒體喜歡借具有高關注度的食品安全問題吸引流量,常拿食品添加劑說事,大肆宣揚“食品添加劑有害”“遠離食品添加劑”等錯誤理念,主要是利用了民眾對食品安全存在一些誤區(qū),比如要求食品“絕對安全”,認為“純天然的食品更安全”等。一些食品經營者也喜歡制造“零添加”“無添加”之類噱頭,其最終目的是進行商業(yè)炒作并由此獲利。從科學角度講,市場上“零添加”或“無添加”的產品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該產品根本無須添加食品添加劑,類似豆奶、普洱茶、白酒等,但企業(yè)仍然將“無添加”作為宣傳噱頭;另一種是本有添加但企業(yè)故意隱瞞事實號稱“無添加”,這是一種欺騙行為。
食品添加劑苦污名久矣。而要為食品添加劑正名,相關部門和企業(yè)須堅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持續(xù)加大科普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知曉食品安全知識,消除誤解;二是加強市場監(jiān)管和行業(yè)自律,敦促食品生產經營者嚴格按照國家法規(guī)標準規(guī)定使用食品添加劑,并完整公開食品添加劑的成分和劑量,避免信息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