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速已經出現(xiàn)連續(xù)6年的下滑,但2016年依然看不到逆轉回升的可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展望報告中將新興市場今年的經濟增速在原來預測的基礎上看低了0.1個百分點。雖然降幅不大,但其背后卻隱藏著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諸多高危因素。
貨幣波動加壓
2016年美聯(lián)儲還將繼續(xù)加息已成為市場的一致性判斷,而美元的強勢對應的是非美貨幣的弱勢,特別是由于缺乏經濟基本面的良好支撐,今年新興市場貨幣將在去年紛紛大幅貶值的基礎上繼續(xù)承受下行的壓力,加之不久前剛剛加入特別提款權(SDR)的人民幣進一步走貶或將牽引出的羊群與倒逼效應以及由此造成的反沖力更值得高度警惕。具有代表性的判斷是,今年人民幣的貶值幅度可能在5%甚至10%以上,這或許會引發(fā)新興市場國家的追隨性貶值。雖然貶值有利于刺激出口,但在全球需求依舊疲軟的背景下,其帶給新興市場經濟體經常性賬戶的改善空間相當有限。
更為嚴重的后果在于,本幣的貶值已經讓近8000億美元的國際資本在過去一年內從15個新興市場國家抽逃,而且為了干預外匯市場,新興市場國家央行每個月平均動用了約1000億美元外匯儲備,至去年年底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外匯儲備已然萎縮至不到6萬億美元。如果貨幣繼續(xù)貶值,資本逃離與外儲縮水的壓力還會進一步增大??膳碌氖?,利用新興市場國家被迫取消資本管制之機,不少國際資本正在醞釀和布局目的性極強的新一輪貨幣沽空潮,輻射到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絞殺與逃離風險有可能空前加大。
同時由于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主要以原材料出口作為創(chuàng)匯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最主要來源,因此,結束了十年超級上漲周期的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價格的繼續(xù)走低無疑將會給這些國家造成深度打擊。
債務加劇風險
日益加重的債務包袱可能成為壓垮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又一根稻草。據IMF的數據,過去十年新興市場企業(yè)債務規(guī)模翻了兩番,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18萬億(兆)美元。另外,私人部門債務方面壓力也不輕?;葑u警告稱,在其報告覆蓋的7個超大型新興市場國家中,私人部門債務占比已在去年年底達到77%,超過了政府債務水平。
不僅如此,國際金融協(xié)會的研究報告顯示,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家庭債務已增加了7.7萬億(兆)美元,至逾44萬億美元,增幅中的6.2萬億美元都來自于新興市場。歷史經驗表明,私人部門與家庭債務常常會轉移至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上。據此,國際金融協(xié)會稱,新興市場整體債務占GDP之比正在持續(xù)上升,目前已經達到了165%。
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新興市場私人和公共部門今年在境外市場必須償還的各幣種債券總額達到了空前的2620億美元,超過去年4440億美元債券發(fā)行規(guī)模的一半;2017年的還債規(guī)模還會進一步上升至3520億美元,至2020年底增加為5000億美元。重要的是,這些債務過去都是以低利率借入,并且大部分以美元債券的形式持有,而伴隨美元的升值與信貸收緊,新興市場的債務負擔實際在不斷加重,償債成本在不斷上升。
由于宏觀經濟的不景氣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xù)走軟,新興市場國家的償債能力也日顯式微。按照標準普爾的分析報告,去年新興市場國家借款人的債務違約規(guī)模達到56億美元,創(chuàng)下過去13年以來的最高,而且投資級別以下的公司債違約率幾乎翻倍,上升至7%,遠高于4%左右的20年平均水平。受到這些負面評級的影響,新興市場不少國家的長期國債收益率紛紛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融資成本顯著提升。據此,高盛認為,第一波信貸危機是2007/08年的次貸危機和銀行倒閉潮,第二波是2011/12年的歐元區(qū)主權債務危機,第三波應當是新興市場綜合性債務危機。
除了本幣貶值、外儲縮水、財政吃緊以及債務高壓等風險外,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遭遇到的巨大承壓以及由此引致的外溢風險也不可小覷。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2015年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增長率多年來第一次低于發(fā)達國家的貿易增長率,前者增長率為1.4%,后者為3.05%。
不過,新興市場貿易趨冷走弱的結果也充分說明,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經濟的改善以及進口總量的增加,并沒有為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帶來明顯的拉動作用,全球經濟并沒有因個別國家或者少數國家在反危機的政策調整中實現(xiàn)再平衡。而只要新興市場經濟體一日不寧,世界經濟就難現(xiàn)盛世太平。(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
(責任編輯:)
聲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fā)郵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