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月8日電(童笑雨)“我就是個干活的?!币宦渥?,頭發(fā)花白的龔曉南就“自報家門”。75歲的他是浙江大學(下稱“浙大”)建筑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其領銜的團隊憑借“復合地基理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為國分憂是龔曉南眼中科學家的使命,他說:“國家的需要就是研究方向?!?/p>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此次獎勵大會上,浙大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完成的項目中,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
獲獎的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不斷刷新中國創(chuàng)造的高度,也折射出這些成果的締造者們幾十年如一日為科技強國建設傾盡心血的初心。
龔曉南曾在德國Karlsruhe大學土力學與地下工程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并于1988年歸國。
當時的中國在針對軟弱地基或不良地基等問題上采用的傳統地基處理方法,如堆載預壓法等,難以滿足高承載力與穩(wěn)定性、低工后沉降和快速處理的要求,這讓龔曉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爸袊l(fā)展建設行業(yè),迫切需要研發(fā)地基處理新技術。我是國家培養(yǎng)的人才,國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p>
帶著這樣的決心,龔曉南于1988年踏上了復合地基研究道路,一走便是三十年。
三十載科技攻關,其領銜的團隊不僅在復合地基理論體系創(chuàng)新上取得突破,還研發(fā)了系列高性能復合地基技術,形成了復合地基工程應用體系,并在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港航、機場等工程建設領域被廣泛應用。
在獲獎的科學家中,同龔曉南一般,瞄準行業(yè)發(fā)展“卡脖子”難題的,還有浙大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任其龍。
“抗癌藥中有高達70%來源于天然活性物。但中國天然活性物質分離制造技術水平與國外相差巨大。”任其龍介紹,中國高純活性單體90%以上依賴進口,制藥原料完全被國外市場壟斷。2003年,科研團隊在與企業(yè)合作時發(fā)現了這個“卡脖子”問題后,下決心攻克這一難關。
憑著“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其領銜的團隊終于取得多項重大突破:首創(chuàng)了從羊毛脂中分離制備24-去氫膽固醇的全流程工藝并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工業(yè)化生產;形成相間分配可控的低乳化分子辨識分離技術。而該團隊也憑“天然活性同系物的分子辨識分離新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
十余年科研攻關,任其龍團隊不僅完成了追趕,還實現了超越,書寫著“智造”引領“制造”的奇跡。
“科研就像刨一口井,越往下發(fā)現的泉眼越多。如果只是跟蹤而無超越,思路早晚會枯竭?!比纹潺堈f,如今分子辨識萃取分離技術的應用已在醫(yī)藥化工、輕工食品和資源利用等諸多領域嶄露頭角?!拔覀冏隹茖W研究的,總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有意義,把自己的研究和國家需求結合起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