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博峰 文/攝
“如果電動汽車有一天出現(xiàn)問題了,那很有可能是充電帶來的麻煩。筆者去年在深圳比亞迪采訪時,一位從事電動汽車經(jīng)營的業(yè)內(nèi)人士如此吐槽。初聽覺得有些小題大做,但仔細琢磨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聳人聽聞。
201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熱銷7.5萬輛,同比增長6倍多,但公共充電樁建設計劃的實施進度卻難以跟上新能源汽車銷量的迅速增長。
目前,北京市新建成的1425個公用充電樁,主要分布在商超、寫字樓、4S店、高速公路服務區(qū)、高校、科技園區(qū)等。但經(jīng)過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充電樁少人問津,居高不下的建設成本和全面規(guī)劃的缺失,成為公共充電樁發(fā)展的阻力,這也給新能源車主帶來諸多不便。
北京在進一步落實充電樁普及建設的同時,也面臨著閑置的尷尬境地。
北京不少公共充電樁成擺設
2月底,筆者在位于馬連道的路面停車場看到,國家電網(wǎng)新建的10多個充電樁已經(jīng)建成,雖然所有充電樁均處于開啟狀態(tài),但只有1個充電樁在為電動汽車充電,一排原本給新能源汽車預留的車位早已被非新能源汽車占據(jù),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停車場。
“平時來這里為電動汽車充電的車輛并不是很多,周末或節(jié)假日的時候會稍多些,停車位本來就不夠,總不能讓這些車位每天都空著”。一位停車管理員對筆者說道。
當筆者在萬通地下停車場詢問停車場管理人員充電樁位置時,則被告知“沒聽說過”。對管理人員來說尚且如此,何況是前來充電的新能源汽車車主呢?
公共充電樁緣何成了擺設?
令筆者感到不解的是,不少新能源車主從未使用過公共充電樁,大多數(shù)人把原因歸咎于“太不方便”。
家住白塔寺的車主劉先生,上班地點位于八角附近,他告訴筆者,自家和工作單位附近都沒有充電樁,而上班沿途的一些停車場內(nèi)雖然有充電樁,但自己不可能半途停下去充電,“感覺公共充電樁對自己沒有帶來任何便利”。
不少車主認為,如果公共充電樁的位置位于自家小區(qū)或工作地點1公里范圍內(nèi),他們還能接受;超過1公里,用公共充電樁為車充電并不方便。
安裝公共充電樁,意在營造良好的新能源汽車使用環(huán)境,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按照原先的計劃,充電樁建設將會在北京市鋪開,而實際過程中,卻遠未達到預期效果。
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即使在網(wǎng)上查詢充電樁大體方位后,去實地尋找過程中也并不順利。尤其是萬通和金融街的地下停車場充電樁,更是在經(jīng)過多方打聽尋找下才能有幸得見“廬山真面目”。
一面是車主找不到充電樁,一面是大量充電樁長期閑置。公眾對公共充電樁信息的知曉度不足和位置的隱蔽性,也是導致許多充電樁不被眾人所知的主要原因。
充電樁建設不是搶地盤兒
北京相關政府部門在今年北京市“兩會”期間透露,目前北京市共有小型電動汽車約1萬輛;有居民自用充電樁約1600個,分布在約1200個小區(qū);公用充電樁約1500個,遍布188個充電點,其中近七成在五環(huán)以里。但筆者從相關車企和充電樁運營商處了解到,目前可實現(xiàn)對外開放使用的僅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按照規(guī)劃,北京市到2015年將布局至少2000個以上的充電樁,而其他城市也在大步趕上,天津到今年年底要建成建設66個充、換電站和6700個充電樁,廣州也要建設各類充電站105個,各類充電樁9970個。
然而,國家電網(wǎng)公司在去年四季度工作會議上發(fā)布新充電設施計劃時,就遭到網(wǎng)民“吐槽”——“不按照市場需求、只想著圈地,結果就是有車找不到充電樁和大量充電樁長期閑置?!?/p>
據(jù)了解,目前社會資本建一個4500瓦的慢充充電樁成本大約在4萬至5萬元。如果一個地方的充電樁,使用率僅為10%左右,再加上隨后的維修、保養(yǎng),以及人工成本,資金投入較大。合理的去規(guī)劃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京理工大學汽車實驗室主任、國家863電動汽車重大項目課題負責人林程教授此前公開表示,在電動汽車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最主要的任務是做好市場的跟蹤、監(jiān)控等前期工作,切忌匆忙上馬、盲目投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有效服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如何規(guī)劃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充電樁數(shù)量是否滿足新能源車主需求?
北京市發(fā)改委副主任高朋此前表示,自2009年以來,全市累計建成了約6600根充電樁及5座換電場站。事實上,這應該包括一些企業(yè)內(nèi)部的充電樁,而這些充電樁作為普通車主有些是無法或不易進入的,剩下的那些充電樁又是否能真正滿足電動車主的需求呢?
如果每個充電樁意味著對應一臺車,因為電動車動輒要四五個小時左右的充電時間,這意味著這個充電樁如果一天不間斷充電的話,也就能服務四五輛電動車,并且不可能所有的電動車排隊等候充電,假設的24小時不間斷充電也只是不可能達到的理想狀態(tài)。
其次,現(xiàn)有布局是否合理?車主不可能把自己的車輛動輒放到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外的充電樁去充電;反倒是車主們平時要上班、回家和消費場所才是最需要的位置,這才是車主們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最基本需求。否則,僅靠政策和補貼的推動想必永遠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筆者在調查時發(fā)現(xiàn),在路面充電樁比地下充電樁相對來說對于車主更方便,其建造的和真正停車場大體相同,“方便、好找”是它的專屬特性,只是會面臨著被“占位”的現(xiàn)象需要加強監(jiān)管。
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特聘專家王秉剛曾談道,各部門應該聯(lián)手起來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問題,找出解決充電難問題的具體辦法?;A設施建設不解決,電動車就難以往前走。
據(jù)悉,今年北京將在六環(huán)內(nèi)建成平均服務半徑為5公里的充電網(wǎng),同時市發(fā)改委還公布了“北京市電動汽車社會公用充電設施分布圖”。如此大張旗鼓為新能源車推廣鋪設便利條件是好事,但只有解決好充電樁合理布局的問題,才能避免一邊忙建設,一邊卻收效甚微的情況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