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新墻河之戰(zhàn)的老人何愛均講述日軍連夜搭浮橋的故事)
(何愛均老人在紅網(wǎng)《最后的勝利》報道旗幟上簽下名字)
(紅網(wǎng)《最后的勝利》報道組與何愛均老人合影)
紅網(wǎng)時刻新聞記者 張珍 見習記者 劉頌輝 岳陽報道
“yiqi、ni、san、xi、gao……”在新墻鎮(zhèn)敬老院,82歲的老人何愛均手指頭指著,數(shù)。他不是在說胡話,而是在模仿記憶中的日本人說話。
今年82歲的何愛均老人是岳陽縣新墻鎮(zhèn)板橋村八組村民,曾親眼目睹日本人在新墻河搭浮橋。
“那時候還是小孩子,七八歲的樣子吧?!焙螑劬先嘶貞?,應(yīng)該是在1941年,日軍在新墻河北岸駐扎,中國軍隊在新墻河南岸駐扎,兩軍以新墻河為界互為對峙。
一天晚上,天漆黑一團,大概是晚上9點多,何愛均去河堤上找小舅子玩,“那時候他還不是我的小舅子,后來才成了我的小舅子?!焙螑劬f,小舅子起初不是部隊的,只是個普通農(nóng)民,但是經(jīng)常在河堤上放哨。當時部隊動員老百姓參與守堤,那時候已經(jīng)開始傳言又要打仗了。
何愛均的小舅子叫王東輝,被派去守堤、放哨。何愛均找到王東輝,王東輝拿起梭標,帶著何愛均走上了河堤,兩個人分頭巡邏。
“叮叮咚咚、叮叮咚咚……”寂靜的夜晚,河對岸叮咚的聲音開始有點密密麻麻?!昂孟袷窃诖蚰緲丁!闭J真辨識,模糊的黑影在河中忙碌,“好像是在搭橋”。他兩個手指擺出一個“十”造型,“浮橋木板這樣橫豎鋪起來的。”
當時,何愛均趕緊跑過去找王東輝。王東輝趕過來一看,說了聲不好,拉著何愛均飛快跑下河堤,向王家坊屋場跑去。“去找人”。
不一會,河岸上傳來激烈的槍聲,雙方開火打起來了……
“日本軍殺人放火,什么壞事都干”。后來,何愛均去了哈爾濱,參加了解放軍,抗美援朝,退伍后返鄉(xiāng)務(wù)農(nóng),又回到了新墻鎮(zhèn),回到了新墻河南岸。
新墻河水靜靜地流淌著,仿佛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過。有關(guān)新墻河的悲壯歷史,就在一位位長者的話語中口口流傳,不曾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