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de泰州味道
□ 丁帥 方培力/文
當標準與味道在泰州相遇,于是就有了“標準的泰州味道”。
馬可波羅游歷泰州時,曾贊嘆:“泰州城不很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薄霸缟掀ぐ?,晚上水包皮”說的就是泰州特有的生活方式,體現(xiàn)著泰州人悠適閑慢的生活,也是泰州飲食文化的一個縮影。
“晚上水包皮”指的是一天勞作后,到浴室里泡個澡,搓個背,讓疲憊與勞累隨著氤氤水汽慢慢消散。而“早上皮包水”指的是早上吃茶,并不是單一的茶,還包括茶點。
特色飲食傳承地域文化
泰州位于江蘇中部,自古為漢唐古郡,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孕育出深厚的飲食文化。泰州人生活悠適閑慢,講究“四季分明、不時不食”,自古有“春食江鮮,夏嘗湖鮮,秋吃螃蟹,冬品牛羊”的習俗。
歷史上蘇中諸多地方有吃早茶的習俗,但如今保存這一傳統(tǒng)習俗的地方已是鳳毛麟角,惟獨泰州將早茶習俗繼承下來,融于人們生活當中,以一款款獨特的味覺藝術,讓泰州人的飲食變得有滋有味。
行走泰州,可以見到遍布全城大大小小的各式餐鋪飯館。小攤有小攤的風味,館子有館子的情調,不變的是泰州人吃早茶的講究。一壺綠茶,一碟燙干絲,一籠包子、燒賣或是蒸餃,再加上一碗魚湯面,就是泰州人口中的“一茶三點一面”,豐盛而不奢華,是康養(yǎng)脾胃的絕佳膳食。
只要得閑,泰州人最喜歡在茶樓里消磨時間,聽著泰州評話,早茶要消磨到中午才算結束。最初的茶館只售賣清茶,后來逐步演繹成如今的同時售賣干絲、點心、面食等多個品種。豐富多元的早茶文化,遠超過其自身的內涵,成了泰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泰州早茶記載著泰州的歷史,傳承著泰州的文明,體現(xiàn)著泰州的品味,清清淡淡天資美,絲絲縷縷韻味長,一道道早茶名品把標準的泰州味融入到百姓的美好生活里。
標準讓小吃有了精氣神
為了對制作技藝進行提煉和固化,讓正宗泰州味有可傳承和推廣的標準所依,泰州市質監(jiān)局從2015年起組織泰州市烹飪餐飲行業(yè)協(xié)會和早茶龍頭企業(yè),根據(jù)地方標準的要求、早茶產品的特色,制定了《泰州五味燙干絲制作規(guī)范》、《泰州魚湯面制作技藝》、《泰州蝦池制作技藝》、《泰州加蟹肉包制作技藝》、《泰州蝦仁蒸餃制作技藝》、《泰州菜燒賣制作技藝》、《溱湖魚餅(丸)制作技藝》、《溱湖蝦球制作技藝》、《溱湖八鮮 總則》等18項地方特色餐飲標準,讓“品質泰州”在百姓早茶的幽香里拉長了城市的幸福滋味。
標準編訂過程中,多次舉行專家研討會,在原輔料、名稱、工藝等方面對標準不斷完善——
“蝦池”以往民間稱作“蝦糍”,因最終成品餅面上有2~3只河蝦,宛如在池水中漂浮,專家組反復研討,最后根據(jù)成品確定名稱為“泰州蝦池”;
在泰州魚湯面的魚湯制作上,是用小雜魚還是小鯽魚,煸還是炸,用色拉油還是菜籽油,業(yè)內沒有統(tǒng)一的工藝規(guī)范。制訂標準時專家組也反復研究,最后一致認為用本地菜籽油對小鯽魚進行煸炒,用熟豬油炸黃鱔骨,讓兩種油的混合香味滲入到魚湯內,提升魚湯的濃度,顯示出泰州魚湯面魚湯滴水成珠的特性;
對泰州五味燙干絲的制作,當前部分早茶生產企業(yè)考慮到成本控制需要縮減工藝流程,用西火腿成品代替肴肉絲,為保證這道傳統(tǒng)特色小吃的原始制作工藝和口味,標準中對其原輔料的使用進行了規(guī)范,確定為肴肉;
對于最終早茶產品的花紋,依據(jù)人們的口味和飲食習慣,標準也進行了嚴格把控,蝦仁蒸餃花邊摺紋須為10~12道,加蟹包摺紋須為20~24道。
泰州市質監(jiān)局和泰州市行業(yè)協(xié)會及時組織市區(qū)餐飲企業(yè)進行地方標準的培訓宣貫,邀請標準編撰專家授課,從理論和實操方面現(xiàn)場講授和演示,力爭讓標準在企業(yè)實際經營中不走樣、早茶(名小吃)品種的制作技藝得到傳承和規(guī)范。泰州還成立了泰州早茶專業(yè)委員會,將早茶生產企業(yè)聚集一起,促進早茶生產企業(yè)服務質量規(guī)范和生產規(guī)范,不斷提升早茶及名小吃品質和烹飪水平,充分挖掘早茶美食文化,推動泰州市早茶業(yè)發(fā)展提速、競爭力提升。建立泰州早茶(名小吃)烹飪技藝人才培養(yǎng)機制,將傳統(tǒng)早茶烹飪技藝列入市級非遺傳承名錄,開展現(xiàn)代學徒制,讓泰州早茶標準制作技藝得到傳承和發(fā)揚。
泰州早茶名品
五味燙干絲
清康熙年間,泰州的飯店就開始用豆腐干做燙干絲,這還被列入了泰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袁牧在《隨園食單》中記載:“將豆腐干切絲極細,以蝦籽、蝦油(醬油)拌之?!碧┲莞山z口感好,主要有3點很重要:
一是原料好。干絲的原料精選里下河地區(qū)生成的黃豆,水分含量小、具豆香味、金黃色、有光澤。經過挑揀淘洗,放入大缸內加清水浸泡數(shù)小時后,用石磨碾壓推磨,將磨出的原漿倒入一塊懸掛在屋梁上的十字框架式麻布網(wǎng)兜之中,緩緩加入清水,晃蕩搖曳使?jié){水不斷滲出;去除殘余的豆渣后,再將原漿倒入土灶上的大鐵鍋內,用木柴或炭火燒沸。表面的一層薄膜,挑起即是漿皮,可連續(xù)挑數(shù)次,用竹竿晾曬后即成。燒沸后的原漿還須用鹽鹵或石膏點鹵,形成豆腦,用長方形厚實麻布疊扎包緊,放入特制的木板和長方形木格內,逐層疊加后,再用重物加壓8~10小時,擠出豆腦中的水分,充分收緊冷卻后即成豆干,其尺寸大至在8.5*12厘米之間,厚2厘米左右。這樣制成的豆腐干含水量少,較干硬,有彈性,顏色潔白微黃。
二是調料好。調料不是簡單的將醬油、食糖、味精等放入,而是要按適當?shù)谋壤局瞥芍?,這樣才會略帶甜味和鮮味。最重要的調料是麻油,泰州干絲上所用的麻油為特有的小磨麻油,由本地芝麻磨成,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干絲特有的味道。
三是制作工藝精。首先將豆腐干切開,要用刀橫著削成厚薄均勻的20多層,這種橫削的功夫稱之為“劈”,將刀橫放,刀面朝上,按住香干,將刀隨著砧板平行的角度切入,一刀到底。“劈”成的干絲長短一致、粗細均勻,再斜鋪切成絲,可謂薄如紙、細如絲。
提堿是燙干絲的關鍵程序之一,是將適度比例的食用堿用熱水化開,水與堿的比例要因季節(jié)而定,投入燙干絲專用的小缸內,加足沸水,將堿水與干絲充分攪勻,呈綿軟狀即可撈起,換沸水兩至三遍,再將干絲在沸水中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經過提堿和套水的干絲必須“軟而不爛、柔里帶韌、挺而不硬、爽滑適度”。
燙干絲少不了佐以生姜絲,這也是泰州干絲的一大特色。切姜絲是一絕活,一把薄薄的方頭小刀,一枚小小的古版方孔銅錢,一塊塊去皮的鮮嫩芽姜,在師傅的巧手推切之下,呈現(xiàn)在眾人眼前的是一堆堆如發(fā)絲般整齊纖細的姜絲,其精細程度幾可穿針引線。那銅錢是緊貼刀背,用右手中指頂住方孔,依次往下推開姜片的,其作用是充分保證姜片的層次和不沾刀身。
泰州人喜食燙干絲,尤以“五味干絲”為最。五味有兩重含義和解釋:一是選用了5種輔助性原料,即芽姜絲、火腿絲、香菇絲、香菜葉與榨菜末;二是熬制鹵汁時使用5種佐料——醬油、綿白糖、開洋汁、河蝦籽和姜蔥汁,再加小磨芝麻油,包含了咸、甜、鮮、香等復合味型,故此稱“五味”。
吃干絲前要反復掂、拌,讓干絲飽蘸調料,這樣才能一筷進口,滿頰清香,柔軟中嚼出鮮美。正是“菽乳淮南是故鄉(xiāng),乾嘉傳世九絲湯,清清淡淡天資美,絲絲縷縷韻味長”。燙干絲的容器也很講究,叫“錫燙子”,相當于保溫容器,這樣盛放的干絲,即使冬天食用時也既可保溫,亦可保證干絲的口感。
魚湯面
泰州早茶的壓軸是魚湯面,它與其他地方的白湯面完全不同,是以野生鱔魚的骨頭、小鯽魚、大豬骨用蔥姜煸炒后,以大火慢慢熬制而成。
下魚湯面的面條是手搟面或跳面,細且筋道。跳面的做法比較特別,是用大木杠或竹杠一下一下杠壓出來。杠面時,人跨在木杠上像“小媳婦騎毛驢”,一顛一顛的,故曰“跳面”。將面條按一次性用量(保持寬湯)投入沸水鍋內,待面條自然漂起,撈出在橋盆(過水用的陶盆,內置涼開水,混濁后即行換水)里過水。在碗內加入少許熟豬油、鹽水和味精,將橋盆中過水的面條用“搭爪”(撈面條的長柄笊籬)、長木筷撈起入鍋復燙,再放入碗內,此時的面條俗稱“一梳子”,整齊、剛好夠一人食用,再舀入燒沸的魚湯,最后撒上胡椒粉和蒜花,既鮮又辣,讓人久吃不厭。
面雖簡單,卻頗得真味,面湯黏稠,又濃又鮮,叉著鮮滑的面條,喝著醇厚的魚湯,清爽的滋味環(huán)繞在心頭久久不散,泰州老食客評價為“進嘴厚得得,下肚潤胃腸”。清人有詩贊譽魚湯面:“不托絲絲軟似綿,羹湯煮就含腥鮮。嘗來巨碗君休詫,七絕應輸此盎然?!碧┲蒴~湯面“總以湯多鹵重,在碗中不見面為妙”。食用時多用大碗,湯盈面稀,食畢再加。
蟹黃包
泰州早茶當然少不了點心,品種不下數(shù)十種之多,如肉包、蟹黃包、水晶燒賣、菜包、薺菜包、蘿卜肉絲包、清糖包、豆沙包、蒸餃兒、花卷、鍋貼、小爐燒餅、麻團……現(xiàn)在全國聞名的黃橋燒餅、靖江湯包也都加入了泰州點心的行列。
泰州是中國最大的螃蟹原產地,靠水吃水,有著豐富的螃蟹烹飪經驗和食單。中醫(yī)界翹楚施今墨先生還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蟹學”理論,將蟹分為6個級次,其中第一等便是泰州湖蟹。
蟹黃大包是泰州人招待親朋好友的早茶之一,也是泰州蟹八吃之一,滋味迥然,推崇的是勁道和爽實。制作蟹黃大包最講究的是調制餡料,用面粉制成發(fā)酵面團待用,選無骨后腿鮮豬肉剁碎,放蟹油、醬油、花椒粉、蔥花,和入剝好的蟹黃、蟹肉。做好的包子坯放到籠屜中蒸30分鐘即可,出籠時,滲出的蟹黃會把包子都浸黃。蟹黃大包的特點:皮薄餡多,蟹黃滿頂,鹵鮮味美,營養(yǎng)豐富,不僅有豬肉的原味,更有蟹肉的鮮甜,可謂魚和熊掌兩者兼得。
吃早茶,還配些若干應時小菜。其中醬菜、雪菜毛豆子、熗揚花蘿卜、油炸花生米、熗黃瓜、肴肉、脆鱔等是常備的品種。
泰州名小吃系列地方標準實施后,進一步規(guī)范了泰州名小吃企業(yè)用料、生產工藝等,讓消費者能品嘗到標準的泰州味道。同時,泰州小吃標準通俗易懂,令普通消費者也能按照它所明確的步驟進行制作,提升了消費生活品質,提高了泰州名小吃的普及率,擴大了泰州名小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