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鳴
改革開放頭幾年,肯德基剛剛進入國門。那時人們收入普遍偏低,很少有人舍得吃。有個熟人咬著后槽牙吃了一頓,覺得自己倍兒有面子,在單位說了整整半年。開口便是“人家的雞才是雞味兒”,以及“肯德基上校是不是真上校”等等。終于一單位的人都被他說煩了,因而這位先生得了個外號——“上校的親戚”。
如今,錢包鼓,印堂發(fā)亮,面子消費登上了高臺階,“上校的親戚”越來越氣派。有開著豪車買菜的;有坐飛機去鄰國購物順便整個容的,甚至看個景兒、吃頓飯、逛街遇見“名人”,也要趕緊發(fā)微報曉天下的。要說真得感謝發(fā)達的信息時代,尤其是圖文并茂的微信,如今能讓所有“上校的親戚”出門都帶著貼身的“通訊社”,既把別人弄得心里癢癢,又給足了自己面子。一位上班族抱怨:忙忙碌碌的她一天能收到幾十條微信,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吃喝玩樂,有用的沒幾條。不看吧怕耽誤事兒,看吧又耗費不少精力。有時候,她覺得發(fā)微信的親朋比信息騷擾者更討厭。最可樂的,是一些年輕人熱衷購買奢侈品的包裝袋。在這批“迷奢族”眼里,竟然琢磨如何用最少的錢擁有名牌包?方法就是一個高仿包+購物小票+名牌包紙袋。眼下,有些人買不起名牌產(chǎn)品,就購買一個名牌產(chǎn)品的紙袋,用來裝東西和滿足虛榮心。于是,市場上名牌產(chǎn)品的購物小票、說明書、吊牌等相擁上市。各種名牌包裝袋和“配件”應有盡有,明碼標價。眾所周知,在中國這個“面子大國”,魚翅、燕窩一直是高端餐飲的標志性菜品,是奢侈性消費的標志。某房地產(chǎn)老板說:“如果沒有魚翅,我簡直不知道該怎么請客?!比缃?,他的這塊心病被放下了——中央明令禁止公款消費魚翅、燕窩。這個政策價值在于顯示出限制公款消費的決心,明確了公務消費的規(guī)則,讓高端餐飲企業(yè)放棄幻想,改而尋找新出路。其實,魚翅消費不受歡迎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現(xiàn)在大家注重環(huán)保,提倡拒絕吃魚翅。這讓海洋里的鯊魚多少松了口氣。應該說,國人餐桌文明的每個進步,都是在向“面子消費”告別。
學者告訴我們,“面子消費”指為了面子主動或被動進行攀比消費?!懊孀印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人格特征、社會文化的恥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綜合體。人們在穿著打扮、住宅、轎車、頭銜、辦公室布置等方面都會優(yōu)先顧及面子。不論古代還是今天,不論是富是窮,不論身份貴賤,不論在城市在農(nóng)村,都追求要臉要面兒,將送禮、維系體面和關系等視為基本需要,將爭臉、給面子列入基本行為規(guī)范,從而形成恒久而普遍的面子消費行為。甚至構成驅(qū)動消費的重大動因,造就出中國非常大的特殊消費市場。然而,面子鼓鼓的,內(nèi)心卻蒼白空虛。要說這些年沒少向“面子消費”發(fā)起“進攻”。坦率地講,敗多勝少。不過,有志者并未氣餒。公眾已經(jīng)逐漸意識到:比起面子,我們更需重視“里子”的培養(yǎng)——這就是一個人和一個民族的文化修養(yǎng)、道德品質(zhì)以及必要的社會責任感。擁有內(nèi)涵豐富的“里子”,實在比擁有皮毛的“面子”更能獲得世人敬重。不知此番說教,會不會遭到“面子消費”愛好者的激烈反對?很有可能——因為現(xiàn)在“上校的親戚”實在太多了。
《中國質(zhì)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