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潮”扎堆馬拉松是體育運動之痛
□ 許朝軍
雞年伊始,中國馬拉松熱依舊。中國馬拉松官網(wǎng)顯示,1月份全國已舉辦8場馬拉松賽。但不少業(yè)內(nèi)人士擔心,隨著“跑馬”熱的快速興起,參加者的防護意識卻未同步提升,如果不加注意,跑步熱之后很可能就是“受傷潮”。
(《新華網(wǎng)》2月3日)
作為最簡單的運動,跑步已經(jīng)成為目前國人最簡單且最受熱捧的體育運動和健身方式,但是越來越多的跑者卻因跑受傷,甚至流傳出“跑步百利唯傷膝”的段子。而此次有關人士關于跑步熱之后就是“受傷潮”扎堆的說法,也絕非空穴來風。據(jù)跑步網(wǎng)站“愛燃燒”在調(diào)查萬名跑者后發(fā)現(xiàn),超1/3的跑者會膝蓋受傷,約1/5的跑者腳部或腰部受傷,約1/7的跑者腳踝受傷或足底筋膜炎,沒有傷病的跑者僅占15.7%。這意味著,每7名跑者中,就有6人跑出了不同程度的傷病。作為特殊的跑步運動,馬拉松雖然參與門檻低,非常普及,也廣受公眾熱愛,但40多公里的里程,對于參與者而言,有形和無形的傷害更甚。馬拉松后“受傷潮”扎堆確實讓長跑運動很不堪,也是事與愿違的。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參加體育鍛煉強身健體日益被公眾所接受,體育運動參與度空前高漲,這些都是可喜可賀的好現(xiàn)象。但出現(xiàn)“受傷潮”扎堆馬拉松,確實讓人尷尬和難以接受的。如果參與跑步等體育運動最終獲取的是傷痛,這不僅會讓體育鍛煉失去原本的意義和價值,而且對于國民體質(zhì)提升和民眾鍛煉熱情而言,也是一種無形中的傷害。但事實終歸是事實,“受傷潮”扎堆馬拉松雖然尷尬,但也為我們民間體育運動敲響了警鐘。
“受傷潮”為何會扎堆馬拉松?或者說跑步這一意義積極的體育運動和健身方式緣何竟埋下健康隱患?原因很簡單,就是參與體育運動和進行體育鍛煉的方式和行為不科學。比如體質(zhì)原本較差,或存在心腦血管疾病等,不適宜長跑而盲目參加長跑,結(jié)果埋下健康隱患;再比如準備不充分,盲目上場,動輒數(shù)十公里,結(jié)果不僅跑不下來,還導致身心衰竭等嚴重后果,其中個別馬拉松賽事中體力不濟、中途昏厥等現(xiàn)象就是極端的警示;還有,如腿腳條件不適合,結(jié)果盲目參加跑步導致肌肉拉傷、腿腳受傷等惡性后果……這些行為和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最關鍵的就是參與跑步運動的對象,不知道科學選擇跑步方式和跑步里程,不會科學甄別體育運動競技與鍛煉的區(qū)別,不知道科學鍛煉和循序漸進的重要性,不會從實際體質(zhì)狀況出發(fā)科學保護身體健康,結(jié)果是原本意義積極的體育運動卻成為體育運動之痛。
很多人都認為體育鍛煉人人可為,認為體育健身個個可行,但卻沒有想到,體育運動只是健身的載體和方式,但在選擇這種載體和方式時必須科學進行,理性選擇,審慎而為。而參與和選擇體育運動并把其作為強身健體方式的對象,也必須理性地考慮自身體質(zhì)和身體承受能力等現(xiàn)實因素,有條件的還應充分參考醫(yī)療專家和健康專家的建議,方可為之。不然,難免會出現(xiàn)事與愿違的尷尬和體育運動傷身的不堪,這不僅是參加體育運動并希望體育健身的對象不愿意看到的,也是全民健身和提質(zhì)工程所摒棄的。因此,參加體育鍛煉也好,選擇與運動也好,是選擇馬拉松式長跑也好,是選擇太極、體操、武術等健身方式也罷,都必須堅持一點:科學選擇甄別,認真充分準備,理性審慎而為。 《中國質(zhì)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