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病根”一個不少 快時尚“逢檢必中”
進口服裝未必表里如一
井 韋 攝
焦點話題
□ 本報記者 孫 圓
雖然3月的天氣乍暖還寒,但在北京西單商圈的FOREVER21(永遠21)、ZARA(颯拉)、H&M(海恩斯莫里斯)等快時尚服裝店里,不少年輕人已經迫不及待地為自己選購春裝。憑借著價格低、花樣多、款式新、折扣大的諸多優(yōu)勢,快時尚類進口服裝在短時間內牢牢抓住了年輕消費者的心,也讓消費者對其產品質量有了更多關注。
上海的王女士是一位剛生了小孩的媽媽。習慣于網(wǎng)上購物的她,也希望從網(wǎng)上淘到性價比高的進口嬰幼兒服裝。在她看來,進口嬰幼兒服裝應該更有質量保證。
和這些消費者一樣,有為數(shù)不少的消費者總會有這樣一種認識,他們認為高檔次、高品質、高價格就是進口服裝的代名詞。但是進口服裝真的如看上去那樣光鮮亮麗,比國產服裝更有質量保證嗎?
纖維成分不合格問題最突出
近日,記者走訪北京各大商場發(fā)現(xiàn),很多產地標為外國的服裝,不論是做工還是面料,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有些進口成衣空有一個高價格,起球、掉色、縮水、開線等毛病一個都不少。
記者梳理了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質檢總局公布的《全國進口服裝產品質量狀況》白皮書發(fā)現(xiàn),在質量安全項目檢測中,纖維成分項目不合格所占比重最大?!?014年度全國進口服裝產品質量狀況》白皮書顯示,纖維成分項目不合格占總體不合格批次的42.7%,在所有內在品質項目中所占比重最大,且連續(xù)3年占不合格項目的最大比重。2015年,這一現(xiàn)象仍未得到改善,且纖維成分不合格占總體不合格批次的54.37%,較2014年又上升了11.72%。
纖維成分含量是服裝產品的重要品質指標之一,也是決定產品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纖維含量不合格主要有實測的纖維含量與標注值不相符、實測的纖維與標注的纖維成分名稱不相符、產品無纖維成分含量標識3種表現(xiàn)?!白钪庇^的就是買到價高質次的產品。” 國家紡織服裝產品質檢中心(福建)工程師張玉蓮說,比如,若產品標示的是純棉而實際上是純滌綸的產品,舒適度和純棉產品相比會有很大差異。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這樣的不合格率反映出國內經銷/代理商對我國強制標準《消費品使用說明 第4部分 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不熟悉,以及存在以次充好、謊報、虛報現(xiàn)象,故意將高性能、高價值纖維含量標高,提高產品檔次,誤導和欺騙消費者。
此外,色牢度、pH值和甲醛含量超標也是進口服裝多年來一直存在的一個老問題。質檢總局發(fā)布的《2015年度全國進口服裝產品質量狀況》顯示,從質量安全檢測情況來看,色牢度和pH值,分別占總體不合格批次的23.36%和15.82%;甲醛項目不合格占5.83%。2016年8月,喬治阿瑪尼(上海)商貿有限公司召回部分進口品牌童裝。據(jù)了解,此次召回范圍內的童裝因pH值和甲醛含量超標,不符合國家標準《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guī)范》中規(guī)定的pH值和甲醛含量的限量要求。
根據(jù)《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第十九條規(guī)定的要求,對中文標簽和纖維含量不合格的產品,可經整改合格后進口;對于安全衛(wèi)生項目不合格的產品,均作退運或銷毀處理。
快時尚品牌依舊是質量重災區(qū)
“快時尚”作為一種服裝品類,其特征是單款數(shù)量少、款式多、設計時尚、市場反應快速。當下以“快、狠、準”為主要特征的快時尚迅速興起,市場占有率也逐步擴大,代表品牌有H&M、UNIQLO(優(yōu)衣庫)、ZARA、C&A(西雅衣家)、Me&City(美特斯邦威)等。
雖然快時尚品牌進口量不斷增大,但是不合格率一直居高不下。據(jù)粗略統(tǒng)計,進入中國市場以來,ZARA已有10余次登上黑榜的紀錄,而H&M也有近10次。據(jù)有關人士介紹,這是因為快時尚品牌以速度和價格取勝,缺少嚴格的質量控制環(huán)節(jié)和針對中國標準的檢測。而且由于單件產品成本低,即使被查出不合格后僅對產品實施退運或銷毀無法起到足夠的警示作用。另外,消費者普遍對服裝產品質量安全項目的危害程度認識不足,因此快時尚品牌雖然屢屢被曝不合格仍大行其道。
近年來,進口服裝不合格率高發(fā)地由發(fā)展中國家轉移至發(fā)達國家。2013年,土耳其、孟加拉國、印度、越南等發(fā)展中國家批次不合格率較高,2014年,美國、韓國、意大利、日本成為了進口服裝批次不合格率較高的國家。美國由于快時尚品牌質量問題嚴重,成為了批次不合格率最高的國家。意大利作為時尚之都,一線品牌眾多,由于進口服裝批次較多,批次不合格率也相對較高。日韓兩國由于服飾款式新穎,更新較快,從而在質量控制方面有所忽視。
在有關部門的抽查中也發(fā)現(xiàn),不合格批次較多的進口服裝中不乏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由于對我國標準法規(guī)掌握和執(zhí)行力度不一,有些品牌對產品質量控制水平較好,而有些國際奢侈品牌和一線品牌的不合格批次則較高。在奢侈品進口量劇增的同時,問題消費品紛紛涌入國內市場,不僅擾亂了正常進口市場秩序,而且對消費者的權益也造成了損害,國內消費者對洋品牌的盲目崇拜亟待改變。
據(jù)《2015年度全國進口服裝產品質量狀況》白皮書顯示,全國檢測抽檢進口服裝質量安全不合格率為5.87%,同比下降1.62個百分點。從進口服裝類別來看,成人服裝批次不合格率為7.62%,同比上漲2.22個百分點。
維權建議
雖然多部門對快時尚品牌問題商品有多次曝光,但有關人士認為,目前快時尚品牌的目標顧客群對價格因素較為敏感,對安全、衛(wèi)生、環(huán)保項目關注程度較低,且消費者普遍對服裝產品安全、衛(wèi)生、環(huán)保項目的危害程度認識不足,這導致快時尚品牌仍有市場。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指出,處罰力度弱、違法成本低,是造成一些快時尚服裝企業(yè)出現(xiàn)不合格產品的一個原因。依據(jù)現(xiàn)行的《產品質量法》,對違法違規(guī)企業(yè)僅處以貨值3倍以下罰款,處罰力度過小,而且操作上有較大的彈性空間。此外,依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購買到不合格產品,主要的處罰措施就是退貨,對于有欺詐行為的,要增加貨款3倍的懲罰性賠償。
“經濟處罰意義不大,罰金對于這些品牌來說是小菜一碟?!敝蓭熐駥毑J為,應該設立企業(yè)“黑名單”,將誠信記錄在案,向社會公布,推進企業(yè)誠信體系建立。對于經常出現(xiàn)質量問題的品牌,再上新品,應該用更嚴格的質量監(jiān)督標準,加大監(jiān)管抽查力度。“國內消費者維權意識較為薄弱,單個消費者運用法律維權也較為困難,這都在客觀上降低了違規(guī)企業(yè)的違法成本?!眲⒖『Uf,在國外,對于產品質量問題,律師會主動召集受害者進行集體訴訟,違法企業(yè)可能面臨“天價”賠償。他建議,逐步建立集體訴訟制度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質量期待
進一步完善誠信記錄
在北京讀大學、經常購買快時尚服裝的李彤說,希望有關部門加強監(jiān)管,讓這些服裝在款式上滿足需求的同時,質量不再那么鬧心。
自2011年對部分進口服裝實施強制性檢驗以來,全國各地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不斷加強對進口服裝的安全、衛(wèi)生項目的檢驗監(jiān)管,進口服裝檢驗不合格率逐年下降。但是,進口服裝的質量安全與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還存在差距,安全質量問題依然存在。
為此,有關部門人士建議,要進一步增強廣大進口商和經營單位法律法規(guī)意識,提高進口商質量安全把關能力,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要進一步增強廣大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在選購進口服裝時要認真核查服裝上的標識標志,必要時請經營者提供檢測報告;要進一步完善檢驗檢疫部門進口服裝監(jiān)督抽查制度,加強對進口服裝的檢驗監(jiān)管,嚴格按我國服裝GB18401-2010和GB5296.4-2012強制性標準檢驗監(jiān)管,防止不合格進口服裝流入我國市場。要進一步推進企業(yè)誠信體系建設,對發(fā)現(xiàn)嚴重不合格或連續(xù)不合格進口服裝的企業(yè),應設立企業(yè)“黑名單”,將誠信記錄在案,向社會公布。同時,對于經常出現(xiàn)質量問題的品牌,再上新品,應用更嚴格的質量監(jiān)督標準,加大監(jiān)管抽查力度,不能僅僅是結果監(jiān)管,更要從程序上、過程上全鏈條進行監(jiān)管,加大日常的抽查檢查。要進一步形成多部門聯(lián)合執(zhí)法機制。探索開展進口服裝流通領域合力執(zhí)法,強化對不合格進口服裝質量追溯及處置,共同建立進口商信用管理體系,維護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