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就得肯下本
□ 胡立彪
最近,貴陽市公安局南明分局經偵大隊破獲了一起涉嫌泄露貴陽南明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老干媽”)商業(yè)機密的案件,涉案金額高達千萬元,嫌疑人賈某已被抓捕歸案。
這起案件之所以引人關注,主要是因為“老干媽”蜚聲海內外。在成就“老干媽”名氣的因素里,執(zhí)著“打假”功不可沒,也正是這一點才促成該案的順利告破。
說起“老干媽”維權打假那可是有年頭了。較早也比較知名的一起案例,是2000年“老干媽”與湖南“劉湘球老干媽”打侵權官司。該案歷時3年,最終以“老干媽”勝訴告終。因其典型性和影響力,該案入選2003年中國十大維權案例。十幾年來,“老干媽”一直不停維權打假,據悉每年都要花掉兩三千萬元的專項資金?!袄细蓩尅眲?chuàng)始人陶華碧在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每年向全國兩會提交建議均與打假有關。用她的話說:“凡是帶‘干’字的辣椒醬都要‘打假’,一年四季都在‘打假’?!?/font>
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肯下本“打假”,“老干媽”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取得年銷售額超過45億元、20年間產值增長超過600倍的驕人成績。
按說企業(yè)面對被假冒的情況時都有打假維權的意愿,也都應該像“老干媽”這樣采取行動,但現實中許多企業(yè)卻并不這么做。它們的表現常是謹小慎微、畏首畏尾。在它們看來,一方面,打擊假冒偽劣屬于政府監(jiān)管部門職責范疇,企業(yè)打假沒有名分,只能是協助配合監(jiān)管部門進行證據搜集和鑒定,比較被動;另一方面,企業(yè)雖說可以通過防偽技術等手段間接提高制假的門檻,但這是需要成本投入的,對于售價本來就不高的產品而言,防偽投入會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
除此之外,也有企業(yè)擔心,大張旗鼓地打假,就等于是告訴消費者市場上自家產品被假冒的很多,而消費者在不具有辨假能力的情況下,為了保險起見很可能會放棄選擇這個品牌的產品。最終的結果是,假的被打死了,真的也活不了。正是出于這樣的顧慮,有不少企業(yè)在進行打假維權時,都不愿也不敢聲張,而是偷偷摸摸地進行。
有假不敢打,打了也不敢說,這種狀況只會縱容制假售假行為,使其變得更加囂張,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當然,縱觀市場發(fā)展歷史,劣幣驅逐良幣從來都只是暫時和個別現象,在與假貨的較量中,能夠占據主動并且市場形象和地位不受實質影響的企業(yè)和品牌還是主流。也就是說,在市場領域,邪不壓正同樣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不過,這樣的認識只能讓企業(yè)提高打假維權的信心,并不能直接轉化為打假維權的現實力量,企業(yè)必須清醒,面對假貨一味地抱怨無濟于事,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只能是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各種可資利用的企業(yè)力量和社會力量,與造假行為戰(zhàn)斗到底。
“老干媽”不惜成本打假維權,最終取得很好的成效,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示范。事實上,一些企業(yè)在打假上怕這怕那,說到底只是怕一件事:承受損失。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心態(tài)。俗話說: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見假不打,或者很低調地打,長此以往,企業(yè)和社會將承受更加巨大的損失?!把矍暗膿p失”與“長遠的更大的損失”這兩害相較,當然要取其輕,必然要選擇一個“打”字,而且要立即打、狠勁打、長期打,直至把假打盡趕絕。
當然,制假販假是一種社會現象,打假也就不是企業(yè)一家的事。事實上,前文已經提到,打擊假冒偽劣屬于政府監(jiān)管部門職責范疇,如果企業(yè)不怕花本錢打假維權,那政府監(jiān)管部門就更沒有什么好猶豫的了,更應該發(fā)揮職能作用,全力以赴打假治劣。就政府打假而言,完善法律法規(guī),落實打假責任,把打假利劍磨得更快,對制售假行為構成強大威懾,應是當務之急。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