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海金
在新藥上市前的一系列程序中,通過人體試驗是必要且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但幾乎不為人所知的是,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個有些隱蔽的群體——職業(yè)試藥人。他們身體健康,卻以身“試藥”,以此換取數(shù)千甚至上萬元的報酬。對于他們而言,試藥更像是一種交易,甚至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法治周末》8月3日)
試藥,本是一件必要且極為嚴肅的事情。試藥也是有風險的,對于健康受試者來說,他們是代替患者承擔了這種風險。對此,試驗機構都很謹慎小心,一旦出現(xiàn)過敏等意外情況,也有完善的救助措施作保障,所以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危險。據專業(yè)人士介紹,在我國,能夠進行臨床試驗的新藥,均是完成了動物實驗、毒性實驗等臨床前環(huán)節(jié),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已證明了90%以上,因此試藥人的安全系數(shù)是相當高的,且主要試驗的是療效,自愿試藥者所承擔的最大風險是來自個體差異。再說,現(xiàn)在試藥過程已經有了一整套完善的監(jiān)控體系,不存在“拿人做實驗”的問題。
據了解,每一種新藥在批準生產、推向市場使用前,都必須經過動物實驗、人體實驗和臨床試驗這3個過程。其中臨床試驗分3期,第2、3期試驗是為了觀察藥物的有效性,所以受試對象為病人;而第一期試驗是為了觀察藥物的安全性和代謝過程,需要在健康人身上試驗。
試藥不可怕,“職業(yè)試藥”才可怕。那些把試藥當成自己“職業(yè)”的“試藥族”,他們不顧生命危險,像“白老鼠”一樣去做藥物實驗,頻繁試藥,不只給個人健康埋下嚴重隱患,還暴露出很多問題。因為,根據規(guī)定,人體兩次藥物實驗的間隔期一般要3個月,且國家對藥物實驗前的準備、實驗方案等也有明確要求。再說,試藥人同時試用不同藥物也會危害健康。而“職業(yè)試藥”便違背了這些基本且十分重要的常理,其風險顯而易見。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調查表明,至少有10%的試藥人同時參與多家醫(yī)藥公司的試藥項目,服用不同的試驗藥品。調查中舉例稱,一名男性試藥人在參與某醫(yī)藥公司性傳播疾病疫苗試驗的同時,私下又參加另一家醫(yī)藥公司一項治療頭痛的新藥試藥項目。表面上來看,兩者沒有沖突,但在該男子的體內,兩種藥物產生了不可預知的交叉影響。這樣會給試藥人帶來一種潛在危險,不僅讓試藥結果變得不準確,還可能危害人體健康。
令人不解和感傷的是,相關新聞中提及的職業(yè)試藥人廖輝,為了攢錢而成為了“試藥族”,這簡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這些“職業(yè)試藥人”不僅讓其自身承受了較大的風險,同時也干擾了其所參與的臨床實驗結果的準確性。他們的存在既不合理,也不合規(guī)。
據悉,我國的《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guī)范》對試藥有著嚴格的規(guī)范和要求,受試者參加試驗必須是自愿,同時試驗機構必須要與受試者簽訂《知情同意協(xié)議書》,明確告知試驗方案、試驗風險程度及補償條款,以確保受試者的權益。因此,試藥行為,不應該是單純的市場交易行為,更不能淪為一種地下行為。
從這個意義上說,試藥行為,無論如何都離不開嚴密的市場監(jiān)管。躲過第三方權威機構監(jiān)管的試藥推廣活動,尤其可能成為一場不對等的博弈。藥物推廣方無疑處于強勢地位,而試藥者就是“拿生命在對賭”。這不只意味著“試藥人”個體的風險,也在某種程度上表明藥物市場的失控風險。為此,必須對試藥行為加強管理。
一方面,對于推廣試藥的藥物名錄,要進行嚴格審查,各醫(yī)院之間應建立嚴格的“試藥人”信息聯(lián)網制度,并實現(xiàn)信息互通。另一方面,對于試藥的過程,也要置于監(jiān)管的眼皮底下。與此同時,對于那些地下試藥行為,應該進行嚴厲打擊。只有管罰并用,地下試藥行為才可能進入人們預期的審慎、科學、可控的軌道。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