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徐建華
“300km/h、330km/h、349km/h……”伴隨著車廂屏幕上不斷變化的火車時速,兩旁的風景迅速后退。對于坐在京滬高鐵G7次列車里的王福壽、白振慶師徒來說,車窗外飛快變化的景色就如同電影畫面,把他們帶回了那些與火車相關的日子。
1955年起,13/14次京滬特快列車開行,那時列車需要輪渡過江到達南京,再繼續(xù)前往上海,運行時間近30個小時。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后,線路正式改名為京滬鐵路,運行時間要23小時。1986年4月1日,京滬線車次改為直達特快21/22次,運行時間縮短至14小時59分。2007年4月,京滬線開行一站直達的Z字頭列車,全程縮短為9小時59分,京滬之間實現(xiàn)夕發(fā)朝至。2011年7月1日,京滬高鐵正式運行。現(xiàn)如今,復興號高鐵只用四個半小時就能完成兩地間旅途。
火車速度的變化讓王福壽感慨萬千。這位在1969年到1987年之間,在京滬車隊擔任了18年廚師的老人早已退休,但他仍然時刻關注中國鐵路的發(fā)展尤其是京滬鐵路的變化?!案F(xiàn)在的火車相比,我們那時候的條件要艱苦很多?!彼貞浾f,1970年左右,餐車主要是煤火做飯,加之旅客餐食需求量大,餐車后廚需要不間斷出餐,平均10分鐘要煮出一鍋4公斤重的米飯。以夜班為例,一晚上需要煮出250公斤重的米飯,還需要切出一陶瓷臉盆的黃瓜和20公斤肉絲,以供夜宵需求。
那時候的京滬列車上,只要能夠買到列車餐票,就能夠以餐票換盒飯。因此,列車早晨10點多發(fā)車后,中午盒飯可以賣到1000多份。盒飯一菜一肉,價格3毛錢,菜品主要是大白菜、圓白菜、豇豆、土豆等,標準是4兩菜、3兩飯。由于車內旅客較多,盒飯的需求量大,為了能夠及時將盒飯送到旅客手中,列車特意準備了大竹筐,一個竹筐可以放40份盒飯,餐車人員和休班的列車員交替為旅客送飯,齊心協(xié)力服務好旅客。
雖然條件艱苦而且工作量大,但是對于列車上餐食的安全,王福壽他們可不敢有半點馬虎?!拔覀儺敃r是現(xiàn)吃現(xiàn)做,為確保飯菜的品質,我們是‘一勺不過三’?!闭f起那時候火車上的食品安全,王福壽一樣記憶猶新:“我們火車上有個炒勺,是單把的,就這一勺不超過3個菜,服務員要一個炒一個,要兩個炒兩個,如果要5份就得分兩回炒,一回炒仨一回炒倆?!?/p>
1980年,年僅17歲的白振慶來到了京滬列車的餐車,跟著王福壽當學徒。“那時候我一晚上能燜150公斤米飯,而且那煤火爐盆必須是紅的,還要切肉絲、黃瓜絲,后來隨著列車的變化,還要煎雞蛋、炸雞腿、炒蝦仁等,非常辛苦,但是看到旅客高高興興吃著飯,我就很欣慰,這一宿沒白忙活?!卑渍駪c說,現(xiàn)在列車的餐飲變化很大,還有了自助餐、營養(yǎng)配餐等,為了更好地滿足旅客對餐食的需求,他們還多次參加培訓。
1998年以后,餐車改為電氣用火,起火速度更快、安全性更強,并且爐灶旁邊的存儲箱也改良成了不銹鋼材質,這種餐車。一直沿用至今天的既有線列車?,F(xiàn)在仍在京滬鐵路上擔任廚師的白振慶對于列車餐飲安全的變化更是深有體會:“火車上的餐飲變化很大,比如那時候裝盒飯與現(xiàn)在就不一樣,現(xiàn)在都有專門的餐具??梢哉f火車上的餐食非常安全,我們進貨渠道、加工、消毒等都有專門的人把關。”
不知不覺間,火車已經前行了近百里,但是有關火車餐飲的話題,兩位老廚師仍然意猶未盡,說到高興處,王福壽還拿出了當初的菜譜給大家看。盡管高鐵上已經鮮有廚師的身影,但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就如同列車車速一樣,還需要不斷提升、再提升……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