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大片|免费一区二区视频|亚洲аv在线观看|欧美在线激情性受

<bdo id="glmru"></bdo>

<dfn id="glmru"></dfn>

    1. 中國質量新聞網
      您當前位置: 新聞中心>>中國質量報>>第五版>>

      “政策之手”應伸縮有度

      2019-06-19 09:40:50 中國質量新聞網-中國質量報

      □ 胡立彪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的數(shù)據(jù)顯示,5月,我國汽車銷量191.3萬輛,同比下降16.4%。這已是連續(xù)第12個月銷量下降了。面對看不到頭的市場疲弱形勢,汽車企業(yè)和協(xié)會組織迫切期待政府出手相助,呼聲一起再起。

      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已經有了回應。6月初,廣東省廣州市和深圳市先后發(fā)布新政,放寬汽車搖號和競拍指標。業(yè)內普遍認為,這釋放了明確的政策信號,預計國內已實施汽車限購、限號的一二線城市后續(xù)都將持續(xù)跟進。

      在地方政府出臺區(qū)域性政策的同時,有關部委也有動作。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商務部日前印發(fā)《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 暢通資源循環(huán)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嚴禁各地出臺新的汽車限購規(guī)定,同時指出各地不得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已實行的應當取消。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更大范圍的汽車限購松綁正在成為現(xiàn)實,這被認為是給我國車市銷量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按照業(yè)內專家的預測,在汽車限購松綁、減稅降費等利好的共同作用下,我國車市有望于下半年實現(xiàn)止跌回升。

      不過,對于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出臺扶持政策刺激汽車市場之舉,有業(yè)內人士并不十分贊同,并提出了警告。在他們看來,“政策之手”應伸縮有度、恰到好處,該伸的時候伸,不該伸的時候一定不要伸,否則結果會適得其反。就好像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分析師崔東樹批評現(xiàn)在的汽車限購政策,當初推出時賦予了它諸多社會價值,但從實際效果看,“該政策對改善城市擁堵的意義不大,反而對汽車消費產生抵制作用,應該作為一種階段性產物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從一定意義上講,松綁限購可以看作是對限購政策本身的否定。一個政策陷入價值糾結,這倒在其次,更重要的問題是,有專家斷言,即使現(xiàn)在松綁限購新政出臺,或許并不能帶來汽車銷量的增長,對中國汽車市場長遠發(fā)展亦無實質性幫助,反倒因政策不斷搖擺沖突降低“政策之手”的功用和可信度。

      是限購政策導致汽車銷量下降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松綁限購政策就缺乏針對性,結果上只能是緣木求魚。結合全球經濟形勢和汽車市場發(fā)展現(xiàn)狀,并觀照我國汽車市場發(fā)展歷程及當下環(huán)境,綜合各種因素分析,目前我國汽車市場增長乏力,主因并非一些地方實施限購政策。要知道,實施限購政策的只有幾個一線和二線城市,而汽車銷售增長放緩卻是普遍情況,未實施限購的三線及以下城市也是如此。

      而從汽車先進國家和地區(qū)的經驗看,由于交通擁堵、停車不便等因素存在,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大城市,當汽車保有量達到某個限值之后,就難再增長。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核心區(qū)域內的人均機動車保有量已經超過紐約、東京等城市。北京城區(qū)人均機動車保有量達到了0.31輛,而紐約的曼哈頓僅為0.15輛,東京為0.17輛。這說明,我國超大城市提升人均汽車保有量的空間并不是特別大,即使放寬限購,對汽車銷量的拉動作用也非常有限。

      事實上,國內汽車市場增長放緩乃至出現(xiàn)負增長的情況,有限購之外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國汽車市場經過多年快速發(fā)展已經從增量階段進入到存量階段。而這個階段汽車銷量難有大幅增長,是市場規(guī)律的必然。在國內汽車市場整體規(guī)模已經接近3000萬輛,行業(y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進入攻堅階段的當下,出臺鼓勵政策的火候和尺度把握尤為重要。新一輪汽車消費鼓勵政策,應避免“照搬照抄、簡單粗暴”,而應根據(jù)目前宏觀經濟環(huán)境、汽車產業(y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實際需求,有步驟、有策略地制定、出臺、實施。

      必須明確的是,消費鼓勵政策不應擾亂行業(y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節(jié)奏。我們看到,過去幾番刺激政策,似乎形成了“刺激—增長—到期—下滑—再刺激”這樣一種不良循環(huán)。刺激政策左右下的市場波動,不僅給經銷商造成壓力,也打亂了生產環(huán)節(jié)的正常節(jié)奏,為此行業(yè)和企業(yè)將承擔后果。事實上,目前汽車行業(yè)已經出現(xiàn)產能過剩,如何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化解結構性產能過剩才是當下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明確到底哪些產品是市場真正有需求的。刺激政策并不能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市場才能決定。政策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但別把引導變?yōu)閷κ袌龅倪^度干預。

      由此可見,政策的出臺應相互配合、疏堵結合,避免造成“放管不一”產生的矛盾和提前透支帶來的隱患。在刺激消費市場增長的同時兼顧結構調整的推進;在拉動銷量的同時兼顧增長質量的提升。與此同時,無論是行業(yè)、企業(yè)還是市場,都不要有過度依賴政策庇護的心理,而要具備坦然接受優(yōu)勝劣汰的心態(tài),增強獨立面對、承擔市場風險的能力。

      《中國質量報》

      (責任編輯:小易)
      最新評論
      聲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fā)郵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

      圖片新聞
      • 機油液位上升、加注口變“奶蓋”不要 ...

      • 安全的召回與召回的安全

      • 廣汽本田2019年超額完成目標,體 ...

      • 自研自造鑄市場底力 威馬為新勢力唯 ...

      • 中國汽車文化的先驅 奧迪第三次華麗 ...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