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琦
“‘雙11’的快遞全部被放在了驛站和快遞柜,包括幾袋20公斤的狗糧。”這幾天,北京市民劉先生作為“尾款人”,本以為可以等著購物節(jié)“戰(zhàn)利品”挨個送上門,卻遇到了這件鬧心事。記者了解到,今年“雙11”快遞沒有送貨上門的情況并不少見,引發(fā)消費者吐槽和投訴。如何暢通快遞配送最后幾百米,將物品順利送到消費者手中?
(據(jù)11月19日《工人日報》)
“雙11”過去了,購買的貨品也陸續(xù)到了“剁手人”手里,但是“到”的過程有些卻不那么愉快。在所有的電商平臺廣告中,消費者在家開門就是快遞員的笑臉和完好的貨品,一時間皆大歡喜、其樂融融,但是在現(xiàn)實中,卻往往是消費者怨聲載道,快遞員腹誹心謗。
一方面,消費者認為,說好送到家,現(xiàn)在卻大多往快遞柜一放,有些甚至電話都不打,將快遞柜當“甩手柜”,有些較大、較重的貨品如何運回家成了難題。這是快遞公司服務不到位,侵犯消費者正當權(quán)益。另一方面,快遞小哥條件艱苦、工作辛苦,“雙11”要面對暴漲的訂單和緊迫的時間限制,消費者們不能及時接貨總不能干等著,一旦上樓送貨還可能面臨丟單等危險,每單一元錢也可謂薄利,投訴還會被扣錢。兩邊都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理由,貌似只能雙方退讓妥協(xié),讓快遞員加強服務,消費者多些同理心,但是矛盾依然無法解決。
其實,這里除了同樣處于底層的快遞員與消費者,設計游戲規(guī)則的商家資本卻從中隱身了。面對快遞配送的最后幾百米,面對消費者與快遞員的兩難,電商平臺及物流等商家資本不能無動于衷,不能粗暴地轉(zhuǎn)嫁矛盾,利用消費者的同理心和快遞員的無奈去容忍規(guī)則的“不合理”。正如之前有外賣行業(yè)提出讓消費者“多等5分鐘”,一面利用消費者的善良去塑造一個寬容的“企業(yè)形象”,一面又逐步壓縮送貨時間,制定高額的超時扣錢規(guī)則,高喊著“就是快”來宣傳,這無疑是兩邊壓榨,資本得利。
事實上,大多數(shù)消費者并不在乎外賣早幾分鐘晚幾分鐘,也不糾結(jié)快遞是否送入家中,但是,既然有約定卻被單方毀約難免讓人不舒服,尤其是有冷鮮、重物等特殊快遞需求時,物品卻被延誤、“遺棄”,這時的“不守約”就變得讓人無法忍受。因此,亟待解決的不只是快遞的“最后幾百米”,而是“需要時”就要“做到”。
對此,電商平臺和快遞行業(yè)應擔起責任。一方面電商平臺可設置要求送到家或可放置快遞點等選項,這對平臺并非難事,卻給快遞小哥明確了方向。另一方面,快遞行業(yè)可出臺相應的制約和激勵措施,首先有到家需求的貨品一般更重,快遞小哥耽誤時間又承擔風險,可適當提高送件金額,如普通1元、特殊件1.2元。其次,當特殊貨品未被特殊對待時,應給予懲治措施。只有激勵和懲治并行,才能激發(fā)快遞小哥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暢通“最后幾百米”。實現(xiàn)廣告中消費者和快遞小哥其樂融融,需要行業(yè)本身適當讓利、積極應對。如此,一到“雙11”等購物節(jié)就出現(xiàn)快遞行業(yè)大干物議的現(xiàn)象才能減少。
《中國質(zhì)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