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鳴
這幾年,奶粉之戰(zhàn)讓人揪心,其“戰(zhàn)況”多為洋勝中敗。不過,近期洋奶粉大跳“漲價舞”,加上限購令不斷出臺,引起中國消費者的強烈不滿。更何況洋奶粉里吃出甲蟲、毛發(fā),關鍵指標超標等一再曝光,更讓其“粉絲”感到心寒。一些成熟的消費者開始理智地審視嬰幼兒奶粉市場。有跡象表明:洋奶粉壟斷的局面正在動搖,本土乳企有機會趁勢逆轉。有人問:難道“反攻”的日子就要到了?雖然機會不錯,但現狀讓人沮喪:多數國內乳企依舊把腦袋埋在地上,聽不到他們振奮人心的沖鋒吶喊。
為增加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品牌的信心,乳企、政府和行業(yè)協(xié)會做了大量努力,但由于一些根本性的制度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使得公眾在“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心理支配下,繼續(xù)保持著對國產奶粉的戒備,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產奶粉信心的重建。盡管如此,在事實面前,“洋貨即高質”的理念開始動搖??吹窖竽谭鄣念j敗,本土奶企也欲重振旗鼓,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品質管控能力,奶粉質量也正在一步步提高。他們認識到,中國乳制品企業(yè)應潛下心來重建信心體系,而不是以包裝概念和扮演“假洋鬼子”牟利。多增強高端消費市場競爭力,培育消費者的忠誠度和信任度?,F在,某些奶商一提“信心”就灰溜溜的。您別害怕,也別自卑,不妨先試探一下消費者信心的深淺。
消費者怎么想?這恐怕是廠商最關心的。請聽一位長期旅居海外華人的心聲:她說,洋奶粉壟斷中國市場,價格奇貴,是同類產品國外價格的三倍,于是有專家譴責那些花大價錢購買洋奶粉的消費者懷有崇洋心理。洋奶粉價格高是事實,但說消費者“崇洋”則有點冤。她曾在“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工作過幾年,由于收入不高,她買奶粉總是買最便宜的。然而,即使是廉價的奶粉,沖出來也是噴噴香的,而且表面結一層奶皮兒?,F在她回國了,喝過的國產奶粉卻總找不到那種感覺。盡管如此,她依舊說:提高奶粉質量,決不會比登天還難!回想上世紀80年代,家家渴望所謂幾大件,無非是電視機洗衣機冰箱之類。那個年代在國外生活工作的人,為親友購買這些東西成了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國產電器的質量上去了,還有誰迷戀進口幾大件?崇洋不是我們的民族品格,更不是中國人的本性。應該說,這位女士的觀點,代表著大多數國人的心態(tài)——他們對國產奶粉是有信心的。
消費者的信心,只能來自生產商的信心。我們知道,信心是企業(yè)最大的一筆“無形資產”。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地決定著企業(yè)的生死前途。如今的中國消費者口袋里有錢,自然要買好的產品和服務,這無可指責。他們恨鐵不成鋼,心里默默期待著中國的生產商和服務商爭一口氣,抬起頭來,目視前方,甩掉“撈一票是一票、只顧今天不顧明天”的惡習,把產品和服務質量整整齊齊搞上去。如果有一天,我們生產的奶粉不比別人的差,還有人偏要花高價買洋貨嗎?還會有人跑到海外為多帶一罐奶粉受羞辱嗎?相信大多數人不會這么傻。眼下國人看好洋奶粉,生產商就該反思:自己哪些地方不足?看看人家有什么好經驗可以借鑒?比如規(guī)模養(yǎng)殖,優(yōu)良品種的培養(yǎng),生產過程中的嚴格管理和監(jiān)督等。還有,奶企別總是裝出一副“受氣包”的模樣,一天到晚埋怨別人不理解。你不知道嗎?市場不相信眼淚。事實證明:盡管面對非議甚至妖魔化,目前多數消費者還是愿意購買國產奶粉,有的銷路還不錯。據權威部門介紹:2012年共進行了11次抽檢,結果表明市場主流品牌嬰幼兒配方奶粉的質量都沒有問題,結論是“百分之百合格,消費者盡可放心食用”。今年兩會上記者問崔永元:“你對中國國產奶粉有信心嗎?”他回答得很干脆:“當然沒信心啦。”記者:“不是說中國內地奶粉99%是合格的嗎?”崔永元:“我哪知道1%在哪里呀?”好,建議國內奶企把它當成一個奮斗目標,爭做高質量的“100%”。不僅要做到,還要讓小崔知道,并且給他們家孩子買——我聽說小崔的工資并不高。
《中國質量技術監(jiān)督》2013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