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 鳴
消費學家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縱觀人類的消費史,整個就是一部“嚇唬和被嚇?!钡臍v史。在人們買東西或賣東西的過程中,總會有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和專家發(fā)表一些危言聳聽的觀點。去年夏天香港某報刊登《內地嬰兒奶粉含反式脂肪酸》一文,再次炒起反式脂肪的“冷飯”。不過最后連該文作者都稱,內地三個品牌的奶粉符合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安全標準。眾所周知:這類媒體一貫具備自相矛盾、牽強附會、嘩眾取寵的風格。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符合標準就是安全的,因為既然給出標準就是允許在一定限量內檢出。國內外對食品安全的標準都是如此理解的,并無二樣。眾所周知,目前我國經濟形勢基本平穩(wěn),但增速放緩,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嬰幼兒乳粉產業(yè)乃至整體食品行業(yè)需要齊心協(xié)力,以一流的質量和服務,開拓市場,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同時也為擴大內需做出貢獻。同時,媒體和消費者面對復雜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務必保持清醒和理性:一方面要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對那些抹黑國產奶粉的謠言,也要給予批駁和回擊。站穩(wěn)立場,用事實說話。如果聽見風就是雨,老百姓很難過上踏實日子。
商家嚇唬人的本領也不小。近些年霾神頻頻來訪,民心一時恐慌。瞄準商機,商家大肆炒作“防霧霾”或“防PM2.5”的概念口罩,有的甚至拿一次性口罩來冒充N95等防顆粒物口罩。國家勞動防護質量專家介紹,市場包括藥店出售的醫(yī)用一次性口罩或紗布、棉布等材質的口罩,一般沒有專門過濾PM2.5的材料,無法達到應有的PM2.5防護效果。而判斷口罩能否防護PM2.5,不以產品的外觀或紗布層數為標準,是以過濾效率、泄露率和呼吸阻力等綜合性指標來驗證。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活性炭口罩不僅不能過濾PM2.5顆粒,活性炭粉本身還可能成為顆粒來源。專家嚴肅強調,防顆粒物口罩都是一次性不可清洗的。經過清洗的口罩無法再保障原有的密合性。同時,加載了靜電的濾片不能過水。廣大消費者都看到:有些地方水質污染了,“神話”般的凈水裝置立即現身,仿佛是人間的“保護神”。至于身份神秘的保健品,更是讓秦始皇羨慕的“靈丹妙藥”。一句話,哪里有風險,哪里就有“神仙”。當然,這路“神仙”最大的本領就是讓您上當后還說不出啥。就算沒有效果,起碼也給您壯了膽嘛。
甚至消費者也嚇唬消費者——今天,網絡越發(fā)達,“專家”就越多。這些戴面具的“民間專家”很喜歡亂開口,然后再欣賞公眾陷入慌亂的模樣。他們一會兒說微波爐輻射危險,一會兒又說喝牛奶折壽。日前一份“家電輻射排行榜”在網上悄然傳播,常用的微波爐、電冰箱、電吹風等家用電器“榜上有名”。一時間各種說法紛至沓來,其中“致癌說”最為恐怖。畢竟是每天都使用的電器,這種說法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擔憂。專家微笑著解釋,“談輻射色變”沒有必要。大多數消費者也沒當回事兒。也是,總不能扔了冰箱滿世界找冰塊兒吧?此外,作為市民日常食用的重要食材的蘑菇,種類繁多、味道鮮美且營養(yǎng)豐富,清炒、煲湯都是不錯選擇。近日,一種“蘑菇吸附大量重金屬,不能多吃”的說法廣為流傳。專家又趕緊出面辟謠:市民日常食用的蘑菇多為人工無土栽培,不存在吸附土壤重金屬的問題,可以放心食用。
其實,現在人類使用的很多生活品,都是被“嚇大”的。因此,無論是業(yè)內人士還是所謂專家,在對某一專業(yè)問題發(fā)表意見前,必須經過慎重考慮和充分論證,動輒信口雌黃,就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的表現,最終會遭到公眾輿論的唾棄和譴責。如果對愚弄消費者的虛假信息聽之任之,對蠱惑公眾的現象不予嚴懲,就會使我們的社會誠信變得蕩然無存。所幸的是,今天的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成熟。絕大多數人不僅不信謠、不傳謠,往往還要找到謠言的“小命根兒”,一刀拿下。我們不迷信喜鵲,也不歡迎“烏鴉嘴”——這才是一個成熟的消費社會?!吨袊|量技術監(jiān)督》2014年2月刊
(責任編輯:)
聲明:
本網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質量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若需轉載本網稿件,請致電:010-84648459。
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質量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直接點擊《新聞稿件修改申請表》表格填寫修改內容(所有選項均為必填),然后發(fā)郵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網盡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