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汪仲元
2011年,“中國品質”這個詞在質量標準逐步提高,質量事件日益被關注的大環(huán)境下越來越被人所知,也成為中國質量界和中國產品對自身的一種期望。而在面對國際市場時,品質顯得尤為重要。畢竟,中國的產品在標準更高的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美經濟強國的市場中想要立足,面臨的考驗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
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知名度欠缺
曾在華爾街工作20余年的亞新科工業(yè)技術有限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杰克·潘考夫斯基則認為:一部分美國人眼中,中國產品缺少著名品牌,或者說對于中國的著名品牌缺乏認識。他舉例說,世界十大品牌中,只有中國移動飛信通信名列第九,品牌價值約為573億美元。而其他則全為美國品牌,排名第一的蘋果品牌價值1532億美元。而關于美國人對中國國內品牌價值認識的另一次調查排名方面,最值錢的是中國工商銀行品牌價值為436億美元,其他較為知名的則為中國移動通信,百度,騰訊QQ,貴州茅臺,中華香煙,五糧液,淘寶,娃哈哈,萬科,新浪,美的等。品牌價值分別從30億美元到400億美元不等。
而在另一份對于美國人知道的中國品牌調查中,只有百度和中國移動在來過中國的美國人中留下了普遍印象,未曾涉足中國的美國人則對中國的著名品牌一無所知。
另一方面,在美國人眼中,“中國制造”代表低價格。在美國媒體中,經常有報道談到中國的產品價格甚至低于印度。而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到中國采購的公司認為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很重要。2006年,沃爾瑪從中國采購了價值90億美元的貨物,而沃爾沃百分之八十的貨物采購自中國。
低質量和安全性差的產品也時常為中國品牌帶來負面影響。2007年6月,中國某世界輪胎業(yè)排名前十的輪胎公司的450000條輕卡輪胎由于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場車禍被召回,原因是廠房漏掉了一個重要部件,造成行駛中輪胎胎面存在脫落的可能性。這次召回使得該公司損失數千萬美元,并承擔了巨大的信任危機。2007年8月,全球最大玩具商MATTEL(美國美泰)公司宣布召回9百萬個中國制造的玩具,其原因為過度使用含鉛漆。2008年7月,至少11個國家停止進口中國大陸的奶制品因為牛奶摻假。
中國產品欠缺創(chuàng)造性,2004年通用汽車狀告中國汽車生產商奇瑞,指其對自己的一款微型車侵權。通用的調查顯示,兩款車在車身結構,外表設計,內部設計以及關鍵零件方面有很多相似。
而對于中國企業(yè)工人工作條件和待遇的關注,從來就是國際社會的熱點。2007年,幾家向包括沃爾瑪,迪斯尼在內的諸多公司供貨的中國工廠被指控有對工人不公平待遇,包括使用童工,超長時間工作和過低工資。2010年,富士康的18位員工試圖自殺,引發(fā)20所大學對富士康做了調查報告并稱其為勞動營。
希望何在?
面臨諸多問題的中國品牌并不是沒有希望,杰克·潘考夫斯基認為,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市場的產品經歷了一個從“日本制造”到“中國制造”的變化。在70年代,日本的商品出口平均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長。他笑言,自己的第一輛汽車價格為2000美元,即是來自于日本。而80年代,68%的美國服裝產品進口于香港,臺灣或者韓國。1997年,美國公司從中國進口了87億美元的服裝,80億美元的玩具,64億美元的鞋子。
距離上世紀90年代又過去了十多年,中國產品在全世界仍然占據著重要地位,雖然勢頭已遜于當初,但中國產品,乃至中國品牌的希望依然存在。曾經同樣問題多多的日本,香港,臺灣和韓國已經改變了其產品的不良印象,中國大陸也會如此。這一點,從一些中國企業(yè)的態(tài)度和努力上就能看出。
中國企業(yè)的機遇和責任
來自蘇州的天準精密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斌認為,企業(yè)在中國品質提升過程中同時有著機遇和責任。“中國品質”的提升從長遠看來,是一個必然趨勢。第一是因為消費者需求的提高,第二則是因為包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和環(huán)境成本在內的成本上升。品質提升的方向應該確定為:適用,優(yōu)質,專業(yè)。企業(yè)在“中國品質”提升過程中有著不少可能的機遇,如整體競爭能力的提高,技術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利潤的提升等。而同時,企業(yè)也負有一定的責任,滿足市場需求,促進科技進步和社會創(chuàng)新。
他認為,未來的十年是中國制造業(yè)乃至中國品牌質量提升的關鍵十年,是產品升級與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
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技術質量管理總部部長董建軍表示了類似的愿景。他提出,公司的目標就是成為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公司。而質量和品質在其中最為關鍵,是否擁有全面統(tǒng)一的技術質量管理和強大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至關重要。企業(yè)應該具有質量管理的核心文化,即質量實施,追求和把關。尤其是食品安全這一敏感地帶,在面對國際市場時,必須符合出口地的食品法律法規(guī)。這是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生存做大的最基本因素。
他還提到,中國品牌不一定只能在國際市場中占據低端位置,高端消費同樣可以有中國品牌的身影。關鍵是做好對市場的定位,將中國產品融進中國文化,將來自于東方的時尚元素和概念推銷出去。這才是“中國品質”的更高層次理解。
與中國本土企業(yè)相比,摩托羅拉移動公司質量經理謝青的看法則從另一個側面提供了參考。
她認為,中國產品應該在持續(xù)改進中獲得突破,建立品質管理體系。包括缺陷追蹤數據庫,售后反饋的問題,維修反饋及工廠反饋問題。
而在不同文化的溝通交流方面,必須為不同文化的用戶和團隊建立溝通渠道,針對關鍵客戶的問題進行根本原因分析,推動最需要的改進。這樣就能避免一些因為文化和溝通所導致的不必要問題,這也是“中國品質”軟實力的一個體現(xiàn)。
“走出去”是大趨勢,減少缺陷是根本
無論是對國際市場還是中國企業(yè)本身,中國產品的需求依然很旺盛,這就意味著中國企業(yè)在對自身問題進行改進之后,仍然擁有很多機會。但前提一定是將問題消滅,缺陷概率降到最低。要改變“中國制造”在國際上的一些負面印象,將“中國品質”的旗號打出去,中國企業(y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國際市場難免有所苛求,但中國企業(yè)的責任始終存在,并不因外部環(huán)境變化影響而改變。“走出去”是大趨勢,但中國品牌在世界范圍內的拓展必須依托于質量的“謹小慎微”。
《中國質量萬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