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30日到7月3日之間,廣州的經銷商大概獲得了5萬輛新車訂單,3天的銷量,接近3個月的銷量,這是一種何等的瘋狂?很顯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因為有需求而下訂單的。
文/伍羽
政策有漏洞,就有人會想著去鉆這個空子,這被認為是一種投機行為。過去,由于受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類的道德約束,投機現(xiàn)象并不普遍。
但目前,研究政策而時刻準備鉆空子的聰明人非常多,他們并不認為這是投機,而是一種非常務實的心態(tài)。因此,他們常常為錯失機會而懊悔。
6月30日晚21時,廣州市交委發(fā)布《試行中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的通告》,決定從7月1日起對中小客車試行一年的總量調控管理,增量配額為12萬輛。
這給民眾的自由購買時間,只剩下3個小時。據傳,廣州市多家經銷商知道這一消息后,立即電話通知員工,趕緊回店繼續(xù)上班。
而轉眼之間,消費者們就已蜂擁而至。一名銷售人員透露,不少消費者半夜趕來買車,刷卡交錢的人更是排起了長隊。這一夜,廣州車市異常瘋狂。
實際上,對于上述情況,廣州市政府已經料定。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如桂表示,我們考慮到一旦公布限牌時間點,可能會引起集中搶購、集中上牌情況,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公平,也影響政策的實施效果,我們吸取北京經驗和教訓后,沒有提前公開征求市民意見。
限制購車政策,加上廣州,目前在國內共有4個城市實施。
上海最早,但當時由于消費能力不具備,更主要的是消費者并未認識到該政策可能的后果和所帶來的潛在機會,并未引起多大關注。但北京2010年底推出該政策后,京城車市進入一種前所未有的亢奮狀態(tài)。
據統(tǒng)計,最后7個工作日,賣車近10萬輛汽車。也就是從那時起,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一個深深的烙印:限制購車政策的推出,就意味著汽車銷售最后的瘋狂。很多根本沒有買車計劃的消費者,也要拼命抓住這種機會。
而對于為什么要采取限制購車政策,以及是否會長期限制,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是不去考慮的,他們只考慮在政策還未實施前能否買到車。
同時,他們也毫不猶豫地忽視價格因素。之前,廣州車市各車型都有優(yōu)惠,比如雅力士的優(yōu)惠幅度達1.5萬。但限購政策公布后,優(yōu)惠幅度全部取消,更增加一些額外費用。
因為,經銷商更要借此機會額外賺一筆。但購車者們對此全然不顧,也沒有了平日里對加價提車的抱怨。
他們只知道,限制購車后,購車變得不容易,購車成本可能意味著提升。另外,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限制購車條件下,汽車牌照本身也變得物以稀為貴。像上海地區(qū),一個牌照就值5萬塊左右。
正是這種單純的投機心理,讓廣州車市創(chuàng)造了恐怕是空前絕后的銷售記錄。
一位廣州的經銷商表示,從6月30日到7月3日之間,廣州的經銷商大概獲得了5萬輛新車訂單,3天的銷量,接近3個月的銷量,這是一種何等的瘋狂?很顯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因為有需求而下訂單的。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在高速增長之時,整個社會的投機氣氛越來越濃厚。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上,房價的暴漲讓很多消費者一次不經意的選擇,獲利匪淺。
未選擇而錯失機會的消費者,時常在扼腕嘆息,期望能抓住下一次機會。當房價已經處于高位運行時,這種暴利空間相對減少,但這依舊不能降低消費者們的投機熱情。
與此同時,也有消費者開始在全行業(yè)尋找可以投機的產品。中草藥、豬肉、大蒜、綠豆、食鹽、石頭、名人字畫等等,都出現(xiàn)過炒作和暴漲的情況。
廣州式汽車限購政策的出臺,以及之后的瘋狂購車行為,都是民眾投機心理越來越嚴重的實際反映。而經濟要實現(xiàn)穩(wěn)定增長,嚴重的民眾投機心理顯然是一個負面因素。
如何消除這個負面因素,需要社會各界的集體反思。
《中國質量萬里行》2012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