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穎
貝發(fā)集團董事長邱智銘最近表示,在他們企業(yè),每年大概會生產30億支圓珠筆,而一支筆便宜的只能掙幾厘錢。
資料顯示:中國每年圓珠筆的產量是380億支;占全世界總供應量的80%,但筆尖珠芯近90%來自進口,每年需花費2億外匯進口,其中,日本人拿走材料的錢,瑞士、德國拿走了設備的錢,我們只賺一個微薄的苦力錢。中國3000多家制筆企業(yè)中,沒有一家掌握高端筆頭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術。
小小圓珠筆里的“大乾坤”
不久前,李克強總理對出國隨訪的一位中國企業(yè)家說:我們能不能也制造出書寫更流利好用的圓珠筆?
那么,問題來了,“中國制造”能造好火箭高鐵,為何造不好小小的圓珠筆頭?
圓珠筆頭看似簡單,其實內有乾坤。筆頭開口處厚度不到0.1毫米,卻要承受各種書寫姿勢帶來的壓力和摩擦,同時還要和滾珠完全貼合,既要書寫流暢,又不能漏墨。因此,其硬度、開口大小、墨水槽位置必須搭配得天衣無縫。所以,筆頭的每個參數(shù)都需要由計算機精確計算到頭發(fā)絲的十分之一,加工誤差不能超過0.3絲。
為什么中國制造的“圓珠筆沒有人家的好用”?按照人社部副部長湯濤的說法,背后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皬囊粋€制造業(yè)大國到制造業(yè)強國,我們在人才培養(yǎng)上還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有幾個關鍵點:中國專業(yè)技術人才總體來說,仍是嚴重短缺,一些領域欠缺獨具的匠心,需要重塑中國制造“人力基因”,提高“藍領工人”地位。
湯濤還說,“在軍工等特殊行業(yè),中國的大國工匠更多一些,在一些傳統(tǒng)行業(yè),我們的高級技師、首席技師、特級技師還是少了一些?!?/p>
這不禁讓我想起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的一段話:德國人生產的圓珠筆摔在地上10多次,撿起來依然可以用。德國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會倒,就是被戰(zhàn)火摧毀了,德國人也一定要按原樣將其重建起來。
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德國制造”成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yè)化的,英、法完成工業(yè)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yè)國。德國人進入工業(yè)化后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注明“德國制造”?!癕ade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yè)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jié)的。盡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后,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里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里去辦企業(yè)。
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fā)現(xiàn)美國工業(yè)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并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的發(fā)展。由于德國有基礎科學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yè)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里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領導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yè)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fā)展。
此后,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德國制造”成為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在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問彼得·馮·西門子:“為什么一個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呢?”這位西門子公司的總裁是這樣回答他的:“這靠的是我們德國人的工作態(tài)度,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jié)的重視,我們德國的企業(yè)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務的義務?!?/p>
當時那位記者反問他:“企業(yè)的最終目標不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嗎?管它什么義務呢?”西門子總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德國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
一、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
二、高科技產品的實用性。
這才是企業(yè)生產的靈魂,而不是什么利潤的最大化。企業(yè)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yè)道德、精益求精制造產品,更是我們德國企業(yè)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說到“天職”上去了,“天職”是什么意思?就是“上帝要你干的事”。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yè)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他們往往是專注于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為“隱形冠軍”。德國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戰(zhàn)中很偶然留下來的,很幸運沒被美國飛機炸到。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現(xiàn)在我國幾乎每個地級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國的阿迪達斯公司是1920年創(chuàng)辦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歷史了。你可以看到,德國這類企業(yè)都是有年頭的。
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zhàn),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于有行業(yè)保護,二是由于價格并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zhàn)可能會讓整個行業(yè)都陷入惡性循環(huán)。德國企業(yè)是要追求利潤,但是只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并不是那么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因此,德國人寧愿“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德國人不相信物美價廉
“德國制造”的優(yōu)勢并不在價格上,連德國人自己都承認“德國貨就是物美價不廉”。你跟日本人可以談價格,但你跟德國人談價格,一刀都砍不下來。德國人甚至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回事?!暗聡圃臁钡膬?yōu)勢在于它的質量,它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它優(yōu)秀的售后服務。德國企業(yè)發(fā)展的一般產品都是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高難度,別國一時無法制造出來的產品。德國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德國人生產的工業(yè)制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訂書機,從質量上講都是世界第一。
德國所有供3歲以下兒童食用的產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為藥品監(jiān)管;所有母嬰產品只允許在藥店出售,不允許在超市出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規(guī)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所有保健護膚品牌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實驗室和植物種植園,以保證取材于天然有機品質。
德國人生產的非工業(yè)用途的化學產品,例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以外,絕大多數(shù)采用了生物降解技術,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成分,來將化學對人體的傷害減少到最小程度。德國人生產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也能過濾有機有害物,并富含鎂元素。經過德國濾水壺過濾后的水,是微微帶甜味的。
德國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性質,既能節(jié)能環(huán)保,導熱效果又極佳,以至人們說,“使用這種德國鍋具,一根蠟燭就能弄一頓美味佳肴。”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國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來的鍋。對德國人來說,任何一樣廚具,一輩子只需要買一次,不需要買第二次,因為你一輩子也用不壞它。德國人生產的煨湯用的鍋,完全是鋼鐵鑄造的,沉重得連男人都有點端不動,那鍋蓋內側有奇特的花紋,德國的銷售商是這樣解釋的:它蓋上去后,水蒸氣就能上下自然循環(huán),不易燒干,這是一種技術。德國的鍋具,蓋上去個個嚴絲合縫,說三分鐘開鍋就三分鐘開鍋,能為你省下不少煤氣費。
人心浮躁缺乏工匠精神
反觀“中國制造”,我們?yōu)槭裁丛觳缓靡恢A珠筆(或一個馬桶蓋)?
中國制造的圓珠筆不好用,表面上看是因為“我們沒能掌握核心技術”的問題,但問題的關鍵恰恰在于“我們?yōu)槭裁床荒苷莆蘸诵募夹g”?
實際上,說到底,不是我們的材料選擇出了問題,不是技術水平出了問題,也不是創(chuàng)意和營銷沒有與國際接軌,而是企業(yè)對財富的認識出了問題,是人心浮躁,缺乏工匠精神,最根本的還是人的問題,不是人的技能問題。
細節(jié)決定成敗。市場造假山寨層出不窮,原創(chuàng)者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要解決這一問題,還需暢通的技術轉化與轉移機制、優(yōu)良而穩(wěn)定的工藝保障機制、成熟的人才與誠信的市場機制。
只有這些問題都解決了,造好圓珠筆馬桶蓋就不再是難題。所以,制造出質感不錯、書寫流利的圓珠筆;或者價格適中、舒適好用的馬桶蓋,誰說這不是國人幸福感的一種表現(xiàn),不是“中國制造”精細完美的一種表現(xiàn)?
《中國質量萬里行》2015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