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尼子
最近,總有新聞說某地又出現(xiàn)投資理財詐騙案,朋友圈也常出現(xiàn)類似驚呼。實體企業(yè)不好干,房市股市又不牢靠,手里有點錢的人很是郁悶。日常消費品市場假冒偽劣根子難除,金融產品的質量也讓人六神無主。
如果從財富角度把中國人分為富人和窮人——實際上社會也正在向此發(fā)展,那么,他們目前也都各有自己的煩心事兒:一個是錢太多無處投放(投資和消費)苦惱,一個是錢不夠買什么都糾結。
因此,從消費視角看,中國的消費市場特征漸已明確:
一是貧富差距的日益顯現(xiàn),二是由于消費的畸形理念,目前中國消費者的行為已然表現(xiàn)為兩種極端:一邊是窮奢極欲揮金炫富,一邊是為日常消費漲價叫苦連天。貧富差距加大,使中國消費市場呈明顯“二元結構”。
一邊是出國瘋搶“掃貨”,到國外購買豪宅,炒作各類天價“收藏品”有錢不知怎么花的富人;一邊是為房租和“二斗米折腰”的窮人,貧富差距很明顯,“共同富?!敝匪坪踉絹碓竭b遠。
對于富裕階層的消費,除了“羨慕嫉妒恨”之外,單純從消費的角度講,你是無話可講的,因為買什么、如何花錢是他們的自由,無論他們人有多“土”,物有多“洋”,都是人家愿意,盡管富人也有自己的煩惱、焦慮和恐懼。
倒是所謂平民階層的消費觀,掙扎得令人扼腕:即使心有余力不足,卻仍要跳著追求富人的理想,徒增壓力和煩惱。
自由交易是市場經(jīng)濟的精髓之一,即在某種程度上講,“消費是不能被強迫的”,作為“上帝”,消費者有權力對不稱心的商品說“不”,然而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卻呈現(xiàn)出相反的情景。房子、車子、醫(yī)療、教育,這幾樣花錢最多的消費項目,仔細想想,哪一項是由得了你自己呢?哪一項不是看似主動、實則是被動的消費呢?
這是一種消費慣性,原因一是現(xiàn)實各種刺激消費的政策不斷,二是也緣于消費者自己——人人似乎都患上了“消費強迫癥”:有個朋友家中已有三套房,但一家三口仍過得十分緊張,兩口子每月收入兩萬多,房供支出一半,因而每天算賬,每月緊張,盼著自己的房子再漲漲,但也怨恨什么東西都漲價;他說自己是“偽富人,真窮人”,可是沒人相信。
中國消費市場的“二元結構”,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西方生活方式的裹挾,遠不止我們所看得見的這樣簡單和容易改變,消費畸形反過來將進一步促進中國階層的兩極分化。
基于這種現(xiàn)實,對于企業(yè)來說,貧富分化,也意味著市場走向兩極,這需要有心的企業(yè)家認真區(qū)別對待。
一方面,無論是高端制造商還是低端制造商,應當珍惜眼前的國內消費潛力,在大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復雜且下滑的形勢下,認清“買方市場“的現(xiàn)實,不能再粗放經(jīng)營,打擊消費者熱情,而應真誠樹立“品質決定生存發(fā)展”的理念,否則就會出現(xiàn)“富人出國掃貨,窮人緊捂腰包”。而企業(yè)一味降價競爭,最后落個賠本賺吆喝,進入市場惡性循環(huán)。
另一方面,對于有購買力的人群來說,企業(yè)不僅要生產好產品,還要提供好的服務,在面向國際市場競爭的必然趨勢下,產品好,服務好,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質量萬里行》2016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