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局第26期處干班學員 張靖
6月初,有幸隨總局第26期處干班赴河南省林州市(原名林縣)紅旗渠進行黨性鍛煉,循著當年紅旗渠建設者的足印一路行來,實地察看,親身體驗,聽取解讀,并且回到故鄉(xiāng),與當年參加紅旗渠建設的長輩晤談,感觸頗深。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工天河—紅旗渠的成功修建,就是依靠人民群眾,堅持走群眾路線的真實寫照。一切工作要為了群眾。林縣缺水,歷史上“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林縣縣委把目標鎖定在山西省平順縣的漳河,決定建設紅旗渠引漳河水穿太行山到林縣,正是響應林縣人民千百年的所思、所想、所盼。一切工作要依靠群眾。我的故鄉(xiāng)是林縣南陵陽村,家鄉(xiāng)父老正是紅旗渠10萬建設者的縮影,他們積極響應號召,男女老少齊上陣,背著干糧,自帶工具,到施工現(xiàn)場打釬、放炮、排險,用10年的青春、汗水和鮮血換來了紅旗渠清澈的水流。
實事求是是克敵制勝的有力法寶。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林縣頂住壓力,按實際上報糧食畝產125斤,在同期有的縣因虛報畝產過高導致饑荒的情況下,第二年林縣不僅沒有斷糧,而且為紅旗渠建設積攢了幾千萬斤儲備糧。1960年開工初期,因戰(zhàn)線太長,四處開花,導致工期慢、效率低、浪費大,林縣及時確定了分段攻堅的策略。1960年11月,中央發(fā)出通知,全國實行“百日休整”,要求基本建設項目全線下馬,紅旗渠面臨停工。林縣縣委審時度勢,留下300多名青壯勞力,繼續(xù)開鑿二期工程的咽喉——600多米長的隧洞“青年洞”??梢哉f,紅旗渠的最終建成,而不是像同一歷史時期的許多工程最后成為半拉子工程,實事求是是林縣人民致勝的有力法寶!這也告訴我們干工作一定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一定要發(fā)揚釘釘子精神,一張好的藍圖一定要一干到底。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永遠不過時。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強調內因是第一位的,決定著事物運動和發(fā)展的基本趨勢。1960年,正是我國三年困難時期,國家不撥款,地方財政又十分困難,靠什么修建紅旗渠?這就要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h里缺少糧食,民工自帶干糧,縣里缺少工具,大家自帶工具,沒有設備,縣里自制炸藥、自燒石灰、自制水泥,沒有經費怎么辦?組織工程隊到各地承攬工程,收入部分上交縣里財政。正是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才最終修成紅旗渠?;氐搅挚h,看到寬闊的街道,林立的高樓,現(xiàn)代化新城氣息鋪面而來,家鄉(xiāng)面貌的變化,正是源自50多年前的“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改天動地的偉大工程,源自這一偉大工程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紅旗渠精神。當前,東北經濟暫時處于困境,如何突破瓶頸?依靠中央投資、項目拉動?更應該去依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振興東北的希望在于激發(fā)內生動力,給政策但不能形成政策依賴。只有自強實現(xiàn)自我超越,才能實現(xiàn)持續(xù)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xiàn),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時至今日,紅旗渠精神仍然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這種精神必將成為我們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