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郭佳)一部沒有明星、也并非名團演出的方言話劇,今年3月曾引起京城戲劇界轟動。如今,這部讓很多觀眾無緣得見的陜西人藝版《白鹿原》,即將于6月16日起在其大本營西安開啟全國巡演的序幕。隨后,被認為通天透地、至情至性的舞臺解讀,足跡將遍及全國,其中也包括今年8月中下旬在北京的第二輪演出。
今年4月29日,小說原作者陳忠實突然故去,而當時劇組主創(chuàng)正在西安進行劇本的修改,眼下已按照全新修訂的劇本進行復排。編劇孟冰迄今已創(chuàng)作過60多部作品,《白鹿原》雖是改編,在他看來卻是投入感情最多,同時也是感悟最多的作品。“作為一個編劇,以往的創(chuàng)作更多的是個人情緒化的思考,但《白鹿原》讓我走出了個人的狹隘思路,視野更開闊也更深刻。”他更愿意將即將開啟的全國巡演稱作“修改提升版”,“戲是改出來的,這一次,我們修正了劇中的敏感臺詞,重新去審視農(nóng)民革命;在鹿兆鵬、鹿兆海與白靈三人的關系中,去掉了原來或多或少的自私陰暗面,強化了純潔的愛情……當然,所有這些修改的前提都是愛護原著。”
雖然該劇在京城演出時人氣爆棚,但爭議也如影隨形。舞美設計黃楷夫稱:當時陳忠實先生提出了“關中學派”,這是一個值得去深究的命題。但是現(xiàn)在,我們的戲劇批評界仍然有人在用個人際遇去評判這個戲。陳忠實先生在小說中提出了文明的困境,因此學界在評判時也理應專注于學術范疇。
2013年陜西人藝籌備話劇版時,劇院已經(jīng)7年沒有大戲,陜西人藝院長、該劇制作人李宣稱,“當時歌劇、舞劇、秦腔、話劇,幾乎陜西的每一個藝術門類都想用自己的形式講述《白鹿原》,相比之下,陜西人藝真可謂名不見經(jīng)傳。又由于同北京人藝使用的是同一個劇本,班底沒法跟人家比,我們10個演員的名字還不如人家一個姓?!敝两瘢搫∫褮v經(jīng)9次研討會,對于一個當時甚至已被人遺忘,演職員很多都已在外自謀出路的院團而言,創(chuàng)作過程之艱辛伴隨著陳忠實“自己娃做要啥版權(quán)費,你們把戲做好就行了”的鼓勵一路走來。李宣說,“我們就是憑著陜西人‘把臟水潑我頭上吧,一出太陽就干了’的那股韌性走過來的?!辈贿^去年底《白鹿原》首演后,雖然不乏來自戲劇理論界以及地方的種種阻力,但該劇為陜西人藝帶來的最直接效果便是以前送票觀眾都不來,但今年,很多觀眾已經(jīng)能夠脫口而出劇院的訂票電話。
此次全國巡演,承辦方九維文化將贈送給所有購票觀眾每人一本人文社特別定制版《白鹿原》小說,讓更多人在《白鹿原》中與陳忠實先生相見。
攝影 /本報記者 王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