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合資自主爭議再起而且越演越烈,9月召開的天津論壇、成都論壇,這個話題連續(xù)成為業(yè)界關注的焦點。
成都論壇上,我主持了一場分組討論,盡管參與討論的多家自主品牌企業(yè)領導都對合資自主的興起表示“淡定”,但在論壇期間還是有很多業(yè)界資深人士大聲疾呼:合資自主是“毒藥”,它將對民族自主汽車產(chǎn)生嚴重威脅??雌饋?,合資自主到底該怎么看待還是難以達成一致意見。
關于合資自主,盡管我不傾向于過早地給出定論,但真理總是越辯越明,我還是想再提出自己的三點看法。
第一,合資自主是不得已而為之。無需隱瞞,做合資自主對中方來說,明確的目標就是希望深度介入以往難以觸及的基礎研發(fā)環(huán)節(jié),掌握所謂的KnowHow。有人說,為了學到這些東西,又要投入一大筆錢、要拉一支隊伍、耗費很多人力物力,還不如把有限的資源投入真正屬于自己的自主品牌上去。我卻覺得,現(xiàn)在搞合資自主,正是因為過去多年的合資沒學到多少“硬東西”,市場沒換來多少真技術。新一輪的合資契約都簽了,還是要利用合資做點實事,再像過去那樣給別人“打工”肯定不行,合資自主總算自己的話語權更強些、學到東西的機會更大些。
從這個意義上講,盡管不得已而為之,但總還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第二,合資自主推出時機不好。合資自主其實是在錯誤的時間,做了早就應該做的事。其實,包括兩個大眾在內的合資企業(yè),在第二次續(xù)約之前就應該把合資自主、深化合作寫入合同,那時候提出會主動得多,能爭取的權益要更大,自主品牌也能早有應對之策?,F(xiàn)在,正趕上自主品牌戰(zhàn)略攻堅期,合資自主的推出,不可避免地“井水犯了河水”,也就難免引起強烈的反對。
第三,必須謹防合資自主政策被“對策”破解。這種破解來自兩方面,一方面,要防止跨國公司用來傾銷過時的產(chǎn)品、積壓自主品牌卻并不對中方輸出技術;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合資中方抱著應付的心態(tài)拿對方現(xiàn)成的老產(chǎn)品來充門面。如果中外雙方達成默契,合資自主政策的初衷又會被架空、走了形式。
綜合以上三點不難看出,其實合資自主本身并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認真對待、不弄虛作假就可能有成果,學得來、學不來還是事在人為。
從目前的情形看,可以說,廣本、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日產(chǎn)啟辰這三個合資自主的中方還是踏踏實實在做、在學,從推出的產(chǎn)品看,也的確有了一些收獲。這一點令人欣慰。但也要看到,那些聲稱合資自主要“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的企業(yè),真的有拿對策對付政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