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胎的性能表現一直受到廣大汽車消費者的關注。在專業(yè)機構,汽車制造商以及媒體進行的各類輪胎測試中,所使用的測試輪胎幾乎都是全新或接近全新的狀態(tài),以此檢驗輪胎是否達到原廠設計的性能標準。但事實上,在輪胎被安裝到汽車上進行使用之后,它的性能就會隨著磨損量的逐漸增加而發(fā)生變化。從全局來看,假設輪胎的磨損達到了平均程度,即每輛汽車上的每個輪胎都使用到了其生命周期的一半,這時它們的性能會發(fā)生怎么樣的改變?
對此,米其林在Ladoux 研發(fā)中心啟動特別項目--對磨損輪胎的性能測試。測試表明,不同的輪胎在全新狀態(tài)下性能表現不一,而發(fā)生磨損后的性能就更加參差不齊。而這種性能差異會在輪胎進入生命周期的后半段時,更加突顯。米其林還發(fā)現,部分高性能輪胎即便在達到設計的磨損極限*時,它們的濕地制動距離與部分新輪胎的表現相差無幾。因此,米其林得出結論:胎紋深度并非評判濕地制動性能是否良好的唯一指標。
近期進行的獨立研究表明,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率與胎紋深度之間并無直接關聯(lián),這一點進一步印證了米其林的測試結論。得益于米其林 6000名研發(fā)人員的卓越貢獻,今天米其林的輪胎技術可確保其輪胎在其行駛里程的最后階段仍有著出色的抓地力。米其林希望提高消費者在這方面的意識,并且建議所有組織和消費者在購買輪胎前都應該開始了解和考慮輪胎在全新狀態(tài)時和磨損后的性能表現。
如果在達到法定的磨損極限之前提前更換輪胎,會導致輪胎的使用周期縮短,給消費者帶來不必要的購買支出。這不僅會給環(huán)境造成不良影響,還會增加消費者的額外開支。因此,這樣的輪胎不應成為消費者購買的優(yōu)先選擇。
對于米其林的主張,部分消費者可能會產生疑問,輪胎早一點被換掉,對輪胎制造商來說不應該是件好事嗎?其實確實會有制造商主張“計劃報廢”,有意縮短產品的使用周期。但米其林始終堅持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案--‘長里程使用計劃’。對此,米其林集團研發(fā)總監(jiān)葛騰瑞(Terry Gettys)先生出了相應的解釋?!爱a品的可持續(xù)性能是米其林企業(yè)戰(zhàn)略的關鍵,因為客戶對產品的滿意度是米其林的重中之重;米其林并不打算生產易耗損的產品,而是提供持久耐用的輪胎!”米其林希望輪胎行業(yè)在面向全球消費者時秉承同一理念:責任、可持續(xù)性以及產品性能。
在 Ladoux,創(chuàng)新始終不斷提高著新輪胎和磨損輪胎的性能。通過米其林發(fā)起的“磨損輪胎的真相”這一項目,消費者會發(fā)現,檢驗輪胎是否安全的唯一標準是它的性能表現,而非胎紋深度。
磨損輪胎的真相
不同的輪胎性能不盡相同,而且隨著磨損的開始,性能也會發(fā)生變化,差異也會更突出。這是因為,輪胎性能受多種因素影響,如胎體設計、原材料、橡膠配方、胎紋設計及輪胎溝槽的形狀等?,F代輪胎技術確保輪胎從出廠后開始使用直至到達規(guī)定的磨損極限前的整個使用周期內,都能擁有出色的性能和抓地力。
因此,提早更換輪胎(在完全磨損前)并不意味著能獲得更高的安全,事故率與輪胎胎紋深度之間也沒有直接聯(lián)系。提早更換輪胎的做法與“計劃淘汰”類似,一般消費者并不會因為鞋子需要清洗就直接把鞋子扔掉,或者牙膏用了一半就直接扔掉,所以如果確定輪胎是安全的,為什么要把它更換掉呢?據我國國家標準規(guī)定:使用子午線輪胎的乘用車(轎車)、微型和輕型載重汽車、載重汽車(卡客車),其花紋磨損極限均為1.6mm,并要求輪胎制造廠提供指示輪胎磨損極限的標志,且消費者有義務在輪胎磨損至極限標志時及時更換輪胎。
若過早更換輪胎,歐洲每年的輪胎消耗數量就會增加1.28億條,相當于每年多排放了900萬噸二氧化碳。而且,這樣的做法不但對環(huán)境造成巨大影響,還會增加消費者的額外開支。據安永會計事務所估計,過早更換輪胎的話,僅歐洲消費者在這方面的開支就會增加60億歐元。
不同輪胎的性能在全新的時候各不相同,而在輪胎開始磨損后,這一點更加突出。不過,消費者如何知道所購買的輪胎是否會在整個使用周期始終保持卓越性能呢?消費者如何確定自己無需提早更換輪胎呢?
目前,絕大多數的輪胎測試是針對新輪胎進行的,也并未考慮到它們隨著使用里程增加后是否依然保持相同的性能。米其林主張,輪胎的安全性能與胎紋深度并無直接關系。“磨損輪胎的真相”項目旨在呼吁行業(yè)測試機構和消費者組織對于即將到達法定磨損極限的輪胎進行比較和測試。
干地制動
消費者評價行駛安全時,通常會考慮潮濕路面的緊急制動功能--因為在潮濕路況條件下,制動距離會增加。不過,整個歐洲的路況實際上是以干燥為主的。在倫敦,全年干燥路況比例達到 71%(降雨106.5天)*。而法國南部全年地面干燥的時間高達85%。因此,輪胎的干地制動性能在這些地區(qū)非常重要。
對汽車駕駛員有利的是,只要輪胎未發(fā)生任何損壞,在干燥路況上駕駛時,其安全性實際上會隨輪胎的磨損而有所提升。從專業(yè)的汽車比賽中可看出,在干燥路況時多選用“光面”輪胎。對普通駕駛員而言,在干燥路況中,隨胎紋深度的降低,輪胎的抓地面積變大,抓地力增加。較之于全新的同種類輪胎,在干燥路況中,磨損后的輪胎可以更迅速地制動。
盡管差異并不顯著,但在Ladoux 測試賽道上的測試結果表明,在干燥路況中,磨損后的輪胎制動距離更短。
較之于新輪胎,磨損后的輪胎在能耗方面也更加出色。一般來說,油箱中1/5的燃油用于克服機動車輪胎的滾動阻力。隨著胎紋深度的降低,能耗率得以提高,這部分燃油就可以得到節(jié)省。在輪胎磨損接近極限時,輪胎滾動阻力為新輪胎的80%。因此,如持續(xù)使用輪胎直至它的磨損極限,則會延長高燃油效率的時間,降低使用成本。
另一方面是磨損對輪胎噪音的影響,這也是城市環(huán)境中消費者的關注點,磨損輪胎的另一個優(yōu)點是,噪音等級隨輪胎使用時間的延長而降低。
米其林認為,在輪胎使用未達到磨損極限的情況下,消費者應該對更換輪胎三思而后行,因為此時輪胎的干地制動性能和燃油效率正達到最佳值。
濕地上的輪胎側向抓地力
在測試輪胎性能、比較不同輪胎品牌和不同使用階段的輪胎表現時,大部分測試都是基于直線制動。為什么我們不關注側向抓地力的測試呢?
這是因為在濕地制動測試中,測量、復制和量化性能相對容易。而測量側向抓地力和穩(wěn)定性則非常主觀,難以得到具體的數據。輪胎的濕地側向穩(wěn)定性與濕地制動性具有很大關聯(lián)。它們測試的是同一性能,只是輪胎的滾動方向不同--一種情況下是橫向的,另一種情況下是縱向的,即沿著輪胎行駛的方向。
在Ladoux 測試的結果表明,對于具有出色濕地制動性能的輪胎,它在濕地的過彎性能也會更好。
關于濕地制動
米其林在Ladoux進行的測試表明,在濕地路面上,部分磨損輪胎的性能與新輪胎的性能不相上下,盡管胎紋深度是影響濕地制動的一個因素,輪胎在整個生命周期各個階段的性能表現更為重要。
影響輪胎性能表現的因素有很多,如胎體設計、原材料、橡膠配方、胎紋設計、輪胎溝槽的形狀等。這些因素會影響輪胎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性能表現,直至它到達磨損極限。新輪胎的性能不盡相同,由于輪胎的不同設計,隨著磨損增加,它們性能的差異會更加明顯。
輪胎標識和歐洲法規(guī)規(guī)定了輪胎的最低性能標準,尤其是在濕地制動方面--這也是輪胎標簽上需要標明的一項信息。盡管歐洲市場上出售的所有輪胎在全新狀態(tài)下均符合法定最低性能標準,但米其林的測試結果顯示,部分輪胎在磨損后,其制動性能快速下降,有些輪胎的制動性能明顯低于“最低標準”。不過,部分高性能輪胎產品在到了磨損極限時依然符合該標準。
在Ladoux米其林研發(fā)中心的測試表明,高性能輪胎到了磨損極限時與較低品質的新輪胎表現不相上下。
米其林的測試結果顯示,濕地制動距離和側向濕地抓地力取決于輪胎本身的性能,而不是它的胎紋深度。米其林呼吁行業(yè)測試結構和消費者組織對接近磨損極限的輪胎性能進行比較和測試,使消費者有機會更了解磨損輪胎的真相。